
少儿书法:崇王法晋开新貌.docx
5页少儿书法:崇王法晋开新貌少儿书法:崇王法晋开新貌 唐代书法 崇王法晋开新貌 唐朝由于帝王祟王之风盛行,加上楷书技法的成熟,于是在对晋人书法传统的继承根底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可以说,唐代的行书成就,是继晋之后的又一顶峰 唐太宗李世民钟爱王羲之书法,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尽善尽美的,把《兰亭序》更是放到的位置李世民的行书有很高水平,他首创行书入碑,所写《晋祠铭》(图5-11),刻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共28行,行44字现藏山西太原晋祠此碑是他心慕手追王书的结果,书法体势开阔,法从意出,风神潇洒,正如他的书论所言,“吾之所言,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字以神为精魄”.通篇到处显示出大唐勃勃之生气还有《温泉铭》,石久佚存48行,仅一唐拓孤本传世,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书法意态潇洒,笔画抑扬流转,俯仰有致唐太宗的书法正如其所提倡的那样,“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在唐太宗的提倡和影响下,初唐行书具有清朗俊逸的书风例如欧阳询的行书《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骨气秀健,神情劲峭;虞世南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外柔内刚,灵动潇洒褚遂良的行书《枯树赋》雅秀润泽,妍媚好玩:陆柬之的《文赋》字字娟秀,精到温润,遒逸挺健,意态沉着。
来源 书法屋: 宋拓怀仁(集工书圣教序》(图5-12)是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的字迹,历时24年而刻成,现藏西安碑林此碑书法正、行、草混融,以行为主,集王字而刻碑,这是唐代推重王书的极好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学王行书多从今碑入手至盛唐,行书面貌发生变化,代表人物以李邕、颜真卿最着 李誉,字泰和,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上元二年(675),卒于天宝六年(747).曾任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李岂自幼天资聪明,文章与书法均得其父熏陶他的书法学王羲之,又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王羲之书法以逸胜,李邑书法以健着,正如古人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当时,李白、杜甫、高适都以后学晚辈与之交游李K为人刚直,性格倔强,数次净谏,遭人妒恨,被李林甫派人杖杀他步唐太宗后尘,以行书入碑,李阳冰赞其为“书中仙手”传世书迹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李秀碑》等 其中刻于唐开元八年(720)的《李思训碑》(图5-13),共30行,行70字碑在陕西蒲城县.此碑书法取势迥异,常夸张上部而缩小下部,极富神趣用笔向下挺耸,起落豪爽,撇长捺短,构造右小左大,左低右高,使之有很强的运动感,使人耳目一新。
风格挺立奇崛,天真率意李邕的行书不仅在当时为世所重,还对宋元书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一块刻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的《麓山寺碑》(图5-14),是李琶53岁时贬嫡途中所撰写的,共28行,行56字原石在长沙岳麓寺院,今已残损断裂此碑是李恩书法成熟期的杰作用笔朴厚雄健,字势奇崛跌宕,傲岸多姿字体虽是行、楷相杂揉却能俯仰顾盼,气韵生动字态神情天姿烂漫,奔放自然宋代欧阳修曾在认真观摩岂书后,感慨其“深趣”,颜真卿行书“得之最晚,好之尤笃”此处所体会出的“深趣”,也正是说明白李邑书法的超越常人之处. 李R的行书笔力雄俊,风采动人,其后的颜真卿行书更是以雄浑磅礴的风神震人心魄颜真卿行书用笔、结字吸取了篆箱之味.庄重刚毅,豪迈雄强,一改宗王的消劲,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书的风格史,对后世宋代行书亦有开创之功 颜真卿祭祀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的《祭侄文稿》(图5-15),写在唐乾元元年(758)0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颜真卿写此祭侄之文时悲愤交加,字迹也时滞时疾,字形忽大忽小,夹杂渴笔枯墨用笔坚决自然,情动于中而形于笔墨。
书者在挥洒抒怀中,心手两忘,顿挫纵横,一泻千里尤其是文稿的最终儿行,儿乎是任笔赋形,正所谓“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非在字也”.也正是这不计工拙的手稿,更加显示出颜真卿超群的书写技艺,被推崇为“天下其次行书气 颜真卿的(争座位稿》(图5-16)刻于唐广二年(764),真迹传有七纸,宋季归安师文,乃摹刻上石,石今在西安碑林,此稿是颜真卿写给右仆射郭英义的书信手稿,内容为指责郭为馅媚宦官鱼朝恩而乱排朝臣座次理正辞严,大气减然,字里行间显示出颜真卿刚直不阿的忠烈品行.此件书迹篆摘味很浓,点画圆劲飞动,笔墨酣畅,有苍古奇伟之风神宋米芾认为此书迹是鲁公行书第一,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黄庭坚也认为此帖“奇伟秀拔”,有魏晋之风流气骨,“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与鲁公二人”米芾、黄庭坚是宋代书坛巨擘,尚推崇赞美如此,可知颜书此稿对后世影响之重、地位之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