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50题.doc
34页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50 题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10 题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2. 为什么说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3. 怎么理解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4.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一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四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5. 为什么说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6.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7. 为什么说“厥斯坦”由民族分裂的政治含义?大量的事实表明, “厥斯坦”恐怖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8. 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新疆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疆的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各族人民,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作用10.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民族分裂主义打着民族的旗号,以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一种政治主张、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的思想和现实的行为。
他们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0 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什么是民族与民族问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3、我们党是怎样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唯一正确的基本纲领和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职权,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保障;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5、为什么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各族人民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6、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首先,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第三,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第四,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7、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一)民族问题的解决要同这个时期的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二)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8、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首先,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其次,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第三,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第四,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9、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这一主题,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主题10、 为什么说新疆各民族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全国各族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互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各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0 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2、怎样理解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群众性: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民族没有宗教;民族性: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国际性:宗教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长期性:宗教资源是社会产生以来,一致流传到今;复杂性:宗教自身的复杂,宗教政治的关系复杂3、党的宗教信仰自有政策包括哪些内容?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独立自主自办宗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为什么说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自由,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5、怎样理解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为什么说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正像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样,它在不同性质的国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国家法律高于一切6、为什么说宗教极端势力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宗教极端势力是具有极端性、欺骗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宗教极端势力具有极大地危害性。
7、为什么说爱教与爱国相统一是我国宗教界的光荣传统?爱教与爱国是统一的、是和谐有机统一的8、怎样理解宗教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是宗教得以生存与延续的历史规律?宗教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9、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三积极引导宗教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10、 为什么必须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管理宗教事物的要旨;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四、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0 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2、为什么说西域都护府地建立是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开端?3、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如何治理新疆地区的?4、为什么说新疆历史上的屯垦戍边是开发新疆、巩固边防的重要国策?5、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历史上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6、为什么说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各族交往融合的结果?7、清朝为什么将西域改称为新疆?8、新疆各族人民是怎样共同反对封建统治并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9、为什么说维护祖国统一历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民心所向?10、 为什么说新疆各族人民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五、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0 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2、为什么说中国各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3、怎样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4、为什么说文化建设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既继承又创新?6、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为什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8、新形势下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9、在新疆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10、 怎样理解新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五篇第五篇 党的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节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与消亡民族的形成与消亡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无优劣之分,一律平等;主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及其四个基本特征民族及其四个基本特征 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有关民族定义的合理内容,在 1913 年初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他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在民族定义中提出了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民族这一事物的象征和标志,成为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相互区别的界限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地域、是其他三个特征形成的前提;共同经济生活是其他三个特征形成的经济基础;共同语言是四个特征中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四个特征中最稳定,保持的时间最长。
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它只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某个发展阶段,所以,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形成、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崩溃和阶级社会确立时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单凭个人的能力无法抵御来自自然界的猛兽、洪水、飓风等伤害,也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只能组成一个个原始人群,以后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过着集体群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生活由于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一些利益相关、具有亲属关系的部落开始组成部落联盟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始有了剩余产品,原来氏族公有的土地、牲畜逐渐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许多人可以不再固守过去狭小的氏族、部落范围而到处流动,氏族内血缘关系的壁垒被打破,代之以共居一地的地缘关系由于生产、军事和交换的需要,逐渐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人们的文化与心理状态也日趋一致,在原来部落联盟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开始形成一个群体——民族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存在着民族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