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建史必备的名词解释辅导(二).docx
4页中建史必备的名词解释(二)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平棊,后代应用较广43,L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44,J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45,L穿插枋:明清木构件(横向)之一,位于两柱子之间,起联结作用46,J随梁枋: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47,L抱头梁:长一步架,担当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48,J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角.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49,L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别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严厉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全都。
50,J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浩大,但引起了构造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51,L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来源:52,J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华丽木雕屋顶用勾连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其次道门53,L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54,J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其次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55,L戗脊:歇山顶上连接两坡厦宇的脊称戗脊.56,J九脊顶:歇山顶的宋唐说法,是两坡顶加四周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57,L足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高宽比为3:2.栔(音自zi)两层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一材一栔"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可见一足材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当于四个八等材.如柱径大小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间.58,J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 出两跳――五铺作 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五铺作作重拱单杪(音邈miao)单下昂,里转五铺重拱出双杪并计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叠布置.一杪――出一个华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华拱>.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59,L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构造作用丢失殆尽).60,J平水:是指未进展建筑施工之前,先打算一个高度标准,然后依据这个高度标准打算全部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打算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打算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