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乐景,悟哀情.doc
2页赏乐景,悟哀情— — 《小石潭记》其二:悟哀情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柳宗元的脚步游览了小石潭的美景,景美情也美随着脚步的推移,我们逐渐感受到,这美景,这心情都在渐渐变化为何会如此变化吗?让我们驻足小石潭,感受其环境特点二、驻足小石潭,乐景生哀情?问: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仅仅是写环境吗?1.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注意:坐潭上,是省略句,坐(于)潭上环合,围绕凄,使⋯ ⋯ 感到凄凉寒,使⋯ ⋯ 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坐在小石潭上,潭的周围围绕着竹子和树木,十分寂静没有一个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这里环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注意:以,因为居,停留去,离开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久地停留,于是记录下来就离开了3.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注意:隶而从,跟着同去最后一段是补笔,交代一同出游的人这与第四段似乎就有些矛盾了,明明同去的有这么多人,前文却说“寂寥无人”?游览到此,小石潭为何会带给人幽深冷寂的感觉?显然作者是寓情于景了,那么,到底是一段怎样的经历,让作者触景伤情了呢?三、回望小石潭,乐情实悲情!游览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这是否矛盾?1. 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心情是乐— —乐— —忧,变化着的,但这并不矛盾。
2.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介绍为革除政治弊端 , 柳宗元参与了唐代有名的 “永贞革新”运动, 后失败, 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那个荒僻之地一呆就是十年 , 此间, 他寄情山水 , 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 后再贬至更荒凉的柳州 , 四年后 , 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解释: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作者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初见小石潭,惊叹于美景,得到不少乐趣,暂时忘记痛苦但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忆起坎坷命运,凄凉、悲苦的心情自然流露出来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四、走出小石潭,悟迁客骚人意1. 拓展比较:同学们,柳宗元 47 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与他不幸的人生经历,与他内心摆脱不掉的悲伤有关吧?不过,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咱们结合《岳阳楼记 》的作者范仲淹和《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来看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贬,却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被贬滁州,能随遇而安,励精图治,用自己的努力换得滁州百姓太平祥和、政治清明的局面,逆境中竭力实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相比较之下,柳宗元对不幸的政治遭遇,始终未能放下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2. 小结及作业:同学们,走进小石潭,走进柳宗元,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 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同时,我们还获得了一种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的积极奋发的心态因此, 在这节课后 , 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推荐大家阅读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结合你所熟知的“迁客骚人”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人生逆境的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