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第9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doc
15页七年级上册•第9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 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亳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单元分析】(一) 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 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二) 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 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 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 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 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第7课“春秋一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 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 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了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 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 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三) 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 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 启、“父传了”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2) 为了叙述的方便,木课中,我们把“禹传了”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 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 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 代的开始3) “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 元前2()7()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 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 王位。
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不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 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4) 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 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 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 态度2. 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 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 “夏朝 在基木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 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 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 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 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 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2) 课文中介绍了 “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 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 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 “维 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4) 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 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 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o(5)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 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 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木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 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猫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 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木族人全部变 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 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3. 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 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国家制度, 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 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 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 它叫做宗法分封制2) 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 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 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3) 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 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 “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 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2) 争布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 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 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 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窗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 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布中原(4) 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 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 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5) 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 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 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而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 革的全貌5. 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 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 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 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1. 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 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2. 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 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 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3. 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4. 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参考答案】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 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 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2. 学习司母戊拙,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产生时间:商朝 出土地点:或墟1. 甲骨文J含义:商朝人刻在电甲、兽商上的文字叫甲骨文I①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来源于甲骨文②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j③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 下图是上朝青铜器的代表作:(1)它的名称是什么?名称有何含义?司母戊期;司,是及私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了。
司母 戊”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了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灿O注意:名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即可2) 说说这件青铜器的具体情况课木P47-48内容最好给学生形象地解释一•下数字的含义3) 商朝的青铜器有何特点?T.艺精湛,种类繁多;(四羊方尊精巧,司母戊鼎宏大)【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 描圆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O (日)D (月)字(牛)等(羊) V人)婀脾ff,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 观察青铜立人像,试着说出它的特点: ■ 1P48教材小子内容 H 1【归纳整理】 —| J1. 什么是甲骨文?它主要出土在那里?它的发现有何价值? 匚、基本上就是教材P46第一段大字 』-2. 列举青铜器的主要代表作观察汉字“鼎”与司母戊抽的形状听老师讲司母戊鼎的传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等 故事(做完题后)司母戊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组图)司母戊大方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o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 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抽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
长方形腹,符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 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 84千克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 79%,其他0.8%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 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蹂I下的1939年,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 42名村民中的最后幸存者吴培文已于2006年去世2005年司母戊大方帅回到安阳“省亲” 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大弗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发现 村民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不小心挖出了 “青铜大炉”官村是距河南安阳市区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儿 座王公大墓吴培文老人住在武官村289号一个朴素的小院里,当年这座小院落前后通街, 是他父亲留下的家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