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修订版教材培训解读.ppt
45页小学科学修订版教材培训解读 2007年8月本次修订的背景•教材已经实验(试用)6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编写组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应广大教师的要求,吸取经验,进行修订•在课标修订完成前,主动进行教材修订,为下一次正式修订做好准备修订的目标1、突出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如: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知识,体现科学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2、凸现科学教学的任务,是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而不仅仅是事实3、体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修订的原则1、体现科学课程发展的方向: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2、整体框架不变,适当调整和修改3、保留原来的精华,吸收教学一线好的实践经验4、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概念不明显、容量过大等小学科学(修订版)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三上年级教材的整体设计•三个核心概念1、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2、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 3、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会有高低。
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一、《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植物》单元的设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设计的 现行课标中的生命世界内容)•生命体的基本特征: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基本需求);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 6、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只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3、5两条很少涉及,这跟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植物》单元的设计•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韦恩图帮助进行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植物》单元的课题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一、我看到了什么•本课按照两条线索展开的•明线:观察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暗线:通过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材设计三个活动: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 二、校园的树木•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校园里的树木是学生最容易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具体认识一棵树,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用简图的方式记录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单元会多次用到•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1、观察树木的方法;2、观察记录一棵树;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三、大树和小草•引入小草,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关注一个个的小生命•小草与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提醒孩子,对小小的生命也要关注、也要爱护•本课设计三项活动:1、常见的小草2、比较大树和小草3、整理相同和不同 四、观察水生植物•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个典型的生存环境。
水生环境下生长的植物有相应的形态结构,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背后仍然是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的体现•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1、常见的水生植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3、比较相同和不同五、植物的叶•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所以对叶的生命过程的认识是个重点•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过程•不仅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其局部的器官也具有生命特征•教材设计三个活动:1、捡落叶;2、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叶的生命现象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 枯萎死亡、叶变黄、变红掉落,生长、开花,果实成熟,种子传播•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做题目,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1、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2、观察叶的变化;3、观察其它植物的变化; 4、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 七、植物的共同特点•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是形态的巨大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别•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教材设计三个活动: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了解植物的一生;3、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植物》单元小结•第一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第二课至第四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用维恩图的帮助,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的相同特征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第五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第六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比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一项对毅力的培养•第七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维恩图的方式进行的•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动物》单元的设计•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本单元所涉及的生命体的特征主要是:1、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命体都有应激性; 4、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很少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以后的年级中再进行学习。
《动物》单元的设计•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这种工具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体的意义•在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将获得不少有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等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丰富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帮助他们构建起动物、生物的概念和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动物》单元课题1、寻访小动物2、蜗牛(一)3、蜗牛(二)4、蚯蚓5、蚂蚁6、金鱼7、动物的共同特点一、寻访小动物•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之一•本课设计了三项内容1、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2、怎样观察、调查小动物;3、寻访小动物二、蜗牛(一)•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的结果的过程中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观察它的外形,而且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甚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教材设计四个活动:1、生活环境,2、身体形态,3、观察运动,4、饲养蜗牛三、蜗牛(二)•本课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在饲养蜗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建立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教材设计四个活动:1、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2、观察蜗牛的吃食;3、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4、继续观察蜗牛四、蚯蚓•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样而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物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帮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1、蚯蚓的生活环境;2、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3、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4、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不同 五、蚂蚁•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材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教材安排三个活动:1、蚂蚁的生活环境;2、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画蚂蚁的身体;3、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六、金鱼•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突出多样性;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增加学生对动物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金鱼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作为研究的材料容易找到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1、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2、观察金鱼的吃食;3、观察金鱼的呼吸;4、总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
七、动物的共同特点•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点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体会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四种小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体现出动物界丰富多彩的一面,即动物的多样性•通过探寻动物的共同特点,探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1、讨论四种动物的相同特点;2、观察周围的生物,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3、讨论人与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三、《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解读•学生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观察、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的特性•从观察一个特征到观察几个特征的转变•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从材料切入认识物质世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材料材料》》单元结构单元结构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谁更硬一些谁更硬一些谁更硬一些谁更硬一些比较柔韧性比较柔韧性比较柔韧性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它们吸水吗它们吸水吗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调查常见材料的应用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运用探究技能运用探究技能运用探究技能运用探究技能砖和陶瓷砖和陶瓷砖和陶瓷砖和陶瓷给材料分类陶瓷给材料分类陶瓷给材料分类陶瓷给材料分类陶瓷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本课具有单元前测试的功能。
•要区分物品和材料的概念•能用合适的词语描述常见的材料,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参考•教材设计2项活动:1、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2、描述常见的材料第2—5课•一种比较特别的编排方式•怎样把握一节课的重点? 前面部分是重点•对比实验把握到什么程度? 照着教科书做对比实验,体会对比实验的作用和意义•第2、4课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5课的沉浮实验,不要加深内容砖和陶瓷•运用2—4课的学习成果,比较砖和陶瓷的特性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与第一课呼应起来分析,形成一种完整的结构比较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学生对材料由原来的经验层面认识,上升到一些理性层面的认识•关注材料与环境的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气泡图的大量使用 气泡图的作用1、开放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材料的特性2、记录下来的材料的特性,不是严格意义的材料的本质特征,所以有的特征会是互补或相反的3、利用气泡图,让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某一类材料的特殊特性四、《水和空气》单元解读• 认识地球上的两种典型物质,是原水单元和空气单元的整合•注重在比较中认识物质的特性•对经典实验的适当改造。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经典实验的适度改造 2、经典实验的适度改造 1、重视学生原有经验 气泡图展示学生有关水和空气的认识科学概念的转化 2、重视学生思维的加工及其过程 猜测——分析——判断——概括——解释 科学概念的转化 3、重视学生思维的加工及其过程 不断反省,多次概括 科学概念的转化三年级教材教学建议•细细阅读教学参考书•探究活动围绕科学概念进行•选择符合教材设计意图的当地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教学•一些对比实验,教师首先要亲自动手做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