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化学部分)试卷C卷.doc
18页九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化学部分)试卷C卷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1分)1. (2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气味 B . 熔点 C . 氧化性 D . 导电性 2. (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复分解反应的产物都是化合物;②化合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③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④化合物加热时才能发生分解反应;⑤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⑥置换反应不一定在溶液中进行;⑦通过化合反应无法得到单质;⑧通过分解反应无法得到化合物A . ①③⑦ B . ①⑥⑦ C . ①⑤⑥⑦⑧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 (2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4. (2分)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 Fe Fe2O3 Fe(OH)3 B . CuO CuSO4 CuCl2 C . S SO2 H2SO4 D . CO2 Na2CO3 NaOH 5. (2分) 下列叙述Ⅰ和Ⅱ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叙述Ⅰ叙述ⅡA碳具有还原性焦炭可以还原Fe3O4B分子之间有间隔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空中生烟”C人体碘元素摄入量不足易患有骨质疏松症DCO2不支持燃烧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 . A B . B C . C D . D 6. (2分) 氯化铵(NH4Cl)是一种氮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氯化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 . +1 B . +3 C . +5 D . ﹣3 7. (2分)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露置于空气中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所得物质成分可能是( ) 选项ABCD滤液中的溶质NaOHNaOHCa(OH)2NaOHNa2CO3Na2CO3滤渣Ca(OH)2CaCO3Ca(OH)2CaCO3Ca(OH)2CaCO3A . A B . B C . C D . D 8. (2分)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 . 2Fe+6HCl═2FeCl3+3H2↑ B . 4Fe+3O2═2Fe2O3 C . 2Fe+3ZnSO4═3Zn+Fe2(SO4)3 D . Cu+2AgNO3═Cu(NO3)2+2Ag 9. (2分)(2016•丽水)2015年浙江籍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若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提取的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 , 下列关于C15H22O5 , 说法正确的是( )A . 每个分子的质量为282克 B .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 碳、氢和氧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 . 碳、氢和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 10. (2分)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甲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乙、丙、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 甲>乙>丁>丙 B . 丙>丁>乙>甲 C . 丙>乙>丁>甲 D . 乙>丁>丙>甲 11. (2分)在A+B→盐+水的反应中,A和B不可能是( )A . HCl和NaOH B . CO2和NaOH C . H2SO4和CuO D . H2SO4和BaCl2 12. (2分)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水的电解 B . 将一定质量硫酸铜溶液倒入盛有铁钉的烧杯 C . 加热一定量KMnO4固体 D . 向少量的H2O2溶液中加入MnO2固体 13. (2分)(2014·嘉兴)右表是某指示剂在一定pH范围内所显示的颜色:向滴有少量该指示剂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可能是( )颜色红橙绿蓝紫pH范围1~34~56~78~1011~14A . 由红变紫 B . 由蓝变绿 C . 由绿变橙 D . 由蓝变紫 14. (2分) 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冰块制成冰雕 B . 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 . 泥土烧成瓷器 D . 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15. (2分)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A .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 .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C .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变黑 D . 煤的干馏 16. (2分)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X、Y、Z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X、Y、Z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图象理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Y、Z B . X、Y、Z依次可能是Mg、Zn、Fe C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Z、Y D . 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Z>X>Y 17. (2分)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示意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BCD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A . A B . B C . C D . D 18. (2分)将含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4%的10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CuO后,再使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可生成白色的沉淀的质量为( ) A . 15克 B . 20克 C . 30克 D . 40克 19. (2分)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完全一致的是( ) A . 氢氧化钠、纯碱、NaOH B . 氯化钠、食盐、NaCl C . 碳酸钠、小苏打、NaHCO3 D . 氢氧化钙、生石灰、CaO 20. (3分)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都相同.常温下二氧化硫气体和硫化氢气体混合,发生反应生成硫和水.现将m个二氧化硫分子和n个硫化氢分子混合,若反应后气体的分子数是反应前的 ,则m与n的比值为( ) A . 1:5 B . 1:3 C . 1:1 D . 2:1 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7分)21. (2分)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3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2. (3分)目前许多学校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甲. (1)①的作用是 . A . 杀菌消毒 B . 吸附杂质 C . 蒸馏 D . 过滤 (2)直饮水机使用方便:只要将它与自来水管网对接,截留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等),便得到直饮水,直饮水属于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3. (3分)(2017·宁波)下表是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
温度(℃)02040溶解度(g/100g水)13.331.663.9(1)称取30gKNO3固体时,在加一定量的KNO3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2)20℃时的,将30gKNO3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________(3)要使20℃时的K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写出一种即可)24. (4分)中考结束,你就要初中毕业了,离开母校之际,你有没有想到为母校再做一些好事?如打扫卫生、不乱扔杂物.你打扫卫生时,如果收集到下列物品:A、矿泉水瓶;B、易拉罐;C、生锈铁钉;D、废纸箱. (1)你应该放入“金属回收垃圾箱”的物品是:________(填序号). (2)如果要把铁钉上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除去,以便再利用,你需要什么药品?答:________(写名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请你写一句激励其他年级同学爱护学校环境的话:________. 25. (5分) 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物质ABCD 分子示意图看图回答:(1)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 ,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________ .(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三、 实验与探究 (共2题;共13分)26. (10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CO2及相关性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1)气体制取.按如图甲所示的制取装置进行实验.①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 , b________ .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③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是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CO2的时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设计实验]实验一:向一个充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用力摇晃塑料瓶.可观察到塑料瓶________ . 说明CO2能溶于水.实验二:先用集气瓶装满一瓶蒸馏水(pH=7.0).然后按如图乙所示组装装置并进行实验,再用pH计测定从装置C排到烧杯中的液体的pH.①装置B中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 ②测得烧杯中液体的PH<7.0,说明溶液呈酸性,原因是:________ . [实验结论]实验室制取CO2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拓展延伸]某同学先先对图乙装置做了以下改进:将装置C中的部分蒸馏水换成植物油,将烧杯换成量筒(如图丙所示).然后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测定收集到CO2的体积,测得气体的实际体积小于理论值,原因可能是: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合理即可)27. (3分)你看到过蚂蚁搬食物的情形吗?蚂蚁过的是群居生活,它们都有自己的“家”。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它们常常要走出“家”门,去寻找食物,然后再沿原路返回以下是小明同学对蚂蚁回家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②进行实验:选择一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蚂蚁的左右两侧触角,然后把它放回原地,观察它的运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