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10篇.doc
13页《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10篇《青年特尔勒斯》是一部由福尔克施隆多夫执导,马修加里瑞 / Marian Seidowsky / Bernd Tisch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一):普通人的善恶 电影要表达的似乎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分析的是一个东西,同时还让我想到了电影《狗镇》人性的善和恶都可以很自然的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人从一开始似乎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人允许自己变成残忍、野蛮的畜生,善恶就没有界限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的可能性二战中普通人的疯狂和集体野蛮似乎集中表现了这一点:这种可能性很大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二):电影与原著毕竟是两码事 感觉就是施隆多夫借这个故事来为德国那段历史找出一个理由但是如果看了原著《the confusion of young toerless》,甚至去找Robert Musil的原著《Der Man ohne Eigenschaften》(没有个性的人)来看,那么就会发现穆齐尔的思想哪有这么浅显道德或反道德其实根本上就是一会事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三):片末的那段话 “巴西尼跟别人一样是学生,一个正常人,他突然困惑了,在羞辱和折磨面前……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从开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这是可能的,我们都在不停的变化,我们只因为我们的优点而存在,但要是允许我们变成受折磨的人或是畜生,那一切似乎都可能,就算最可怕的事也是有可能的,那样在好坏之间就没有界限了,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那正常人也也会做可怕的事。
唯一的问题是有多大的可能性我想知道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羞辱他自己,或是突然变的残忍,那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以前以为这将意味着世界末日,我现在知道不是这样的那些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就那么简单的发生了,平静而自然,因此人必须要不断的警惕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四):纳粹的童年 和《白丝带》一样,《青年特尔勒斯》也是试图通过回到更早前来理清纳粹滋生的原由: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寄宿学校=后来纳粹势力萌芽的德国;四个主人公分别暗示着两位纳粹分子(对被服从的迷恋、试图替天行道的意志,以获得感性的自我愉悦代替本该有的理性惩罚)、一位犹太人(被告知这样一个想法:只要你服从,就至少可以在外面活得体面),还有一位具有批判和反省意识的中间人:最后托尔勒斯的话深刻地揭露了纳粹能在以理性著称的德国萌芽的原因:一个人自我羞辱或一个人变得残忍,我们本以为是世界末日那样严重的事情,最后发现那发生的如此平静,因为好坏的转变是如此容易在此之前他也曾抛出疑问:为什么身边人认为平常的事情,我却感到如此恶心?集体无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横扫千军的同时默默无声少了自省和独立,法西斯主义就会不断扩大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五):勇气 你可能经常在脑海里幻想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乐此不疲享乐其中,但当你真正面对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有勇气去尝试?你可能觉得你是个正人君子,一切邪恶与你不沾边,但当你真正深陷其中时,你是否有勇气说不,或者干脆和那些恶心的事划清界线独自清高? 青年特尔勒斯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英俊,可是他就正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他想彻底的远离那些邪恶的事情,可是当那个被欺负的男孩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拒绝了帮助他;当那个男孩再次被众多的手推来推去的时候,他也伸出了手,麻木无情的推开了他.他愧疚,他痛苦,这种矛盾折磨着他,慢慢的,他开始反思,开始反抗,但这一切只是换来了被开除离校的结果. 很羡慕特尔勒斯有这样一个母亲,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坐在马车上,母亲什么都没说,一个温柔的笑,一切都被包容其中了.马车慢慢的走在广袤的土地上,悄无声息,直到结束. 《青年特尔勒斯》,“德国新电影四杰”施隆多夫(《铁皮鼓》)第一部独立导演的长片.一部对德国纳粹主义深刻反思的作品.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六):从胜利的刀刃出发 “从胜利的刀刃出发”,这是我在一个恍惚的夜晚似乎完全睡着的状态下蹦出来的一句话。
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把尖刀虽然我更希望这把刀是弯曲的,甚至能有漂亮夸张的曲线可它从不让我得到任何美感,这把刀,像中世纪所有的冷兵器一样,坚硬地插进我的胸腔,这冰冷的质感,伪装得恶劣而又善良也许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难得的灵感,也许我疯狂地撕裂胸腔,掏出这锋利的罪恶,但更多的也许是我平静地等待着汹涌的鲜血可最终,我对这把刀已经没有了任何抱怨 我不知道自己思考了什么,《青年特尔勒斯》让我明白了一小部分,但迷茫远多于觉悟许许多多的迷茫包围着我,我甚至忘记了让我最清醒地个人的存在方式,以及更多复杂的想法愤怒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代替了我理智的思维我们总是这样,总是厌恶过去我们做的任何事,甚至痛恨愚蠢的字迹它总困扰着我,在这个过程中,我找不到任何出口,找不到任何能替自己开脱的借口仿佛过去都是另一个人的,我记不清那样去做的理由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从不考虑理由,但,这是个让我不舒服的答案 特尔勒斯不知道理由,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理由 可我们不能从容地穿越过长廊,我们不能在殴打中得到放肆的快感,也不能用纤细的鹅毛笔记录这残忍的时代于是,我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了时间屠杀我们,欲望折磨我们,痛苦撕裂我们。
但最终的结果是虚假的,火光一直在欺骗我们,诱惑着我们前行我们向暴力屈服,并倒在它面前 我突然明白,过去同样倒下的我已经四分五裂 可是,当我不是特尔勒斯,当我站在最低的位置,当我失去所有能代表个人的东西时,我被所有的特尔勒斯旁观着,这感觉让我觉得很寒冷我说不清让我寒冷的是什么,可它无数次地将我击倒在对自己的凝视中,检阅的目光让我终于看清不堪回首和所有困扰的根源 但为何我又不能用清晰的语言揭穿它?迷人的哲学思想撞击着我,可怎么突然我又迷失在了这美丽的南方平原上?旁观,所有人的旁观连在一起就成了那把刀 原来,我害怕的就是这把愚蠢的刀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七):托乐思的彷徨少年时 在这个平静、美好,被规则和秩序统治着的世界背面是否存在着一个黑暗、敏感,充满诱惑与恐惧的灵魂呢?在每一个年轻的生命走向“自我”的目的地时,他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时刻,他们会发现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浪漫主义的激情更将自己引向了未知的深渊罗伯特?穆齐尔于1906年发表的处女作《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可以看做是对整个20世纪所经历的最初的迷惘期的书写,但它又仅仅记叙了一个奥匈帝国内一所寄宿学校发生的一件校园暴力事件。
作为20世纪德语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穆齐尔对这个简单的暴力故事的处理方式也预言了现代小说创作即将到来的革命全书中单纯的故事表述极少,但却充斥着托乐思从旁观到参与再到反抗这件暴力恶作剧的复杂心理描写,而这些心理描写又涉及到道德、真理、正义、性启蒙、理性主义、反智主义、虚无主义、权力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托乐思的自我觉醒中伴随着理智与灵魂的战争,而这之后,整个德国乃至全世界也开始面对一场理智与灵魂之战,结果却是释放出了权力与集体暴力杂交而成的纳粹主义的幽灵这被普遍看作是这部小说一次最伟大的预言 在极具反思、思辨性的德语文学中,青少年发现另一个“自我”的途径往往是从受到周围人与物的影响开始的在《学生托乐思的迷惘》中,托乐思来到一个全新的封闭式的寄宿学校,并且与信奉东方神秘主义的白内贝和崇尚暴力强权的赖亭成为了朋友,从而被卷入到一场恐怖的欺凌游戏中在黑塞的名作《德米安》中,辛克莱发现“另一个世界”的途径,同样开始于一个神秘引路人“德米安”的出现以往被忽略的黑暗世界在眼前展开,而对黑暗现实的发现最后又必然走向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种痛苦的自我发现、自我审视,也渐渐开始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创作主流。
在《学生托乐思的迷惘》里,一种全新的现代小说模型出现了古典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往往是开放的,主人公需要走入到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去体验、感知生命的价值从《荷马史诗》到《堂吉诃德》冒险的过程同样也是成熟的过程但现代小说却反其道行之,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被异化,也可以说是被极端化了环境在由配角向主角转换,人物也由广阔的环境走向了封闭的环境,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又无法逃离托马斯?曼的《魔山》、卡夫卡的《城堡》无疑就是在封闭环境下探索深层主题的代表《学生托乐思的迷惘》里那阴冷、高大的寄宿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刻画成一个巨大、压抑的灵魂空间,托乐思最后的离开也是逃出异化世界的暗喻在1966年施隆多夫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青年托乐思》(巧合的是,这部电影也是施隆多夫的处女作,拍摄时他年仅27岁,而小说原著发表那年,穆齐尔也才26岁)的开头就是一个田野的空镜头,接着摇至托乐思和同学们在车站送别他父母的场景此中寓意也就非常明显了当然,由于小说本身的哲学思辨色彩,电影的改编就很困难,施隆多夫必须做出取舍,从这里入手来分析两个文本的异同也能反映出时代精神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主要涉及两处:一是班级对巴喜尼的处罚;二是托乐思与巴喜尼的同性性关系。
先来看第一点在1966年拍摄的影片无法脱离当时德国电影对纳粹的反思主题施隆多夫通过放大集体暴力来暗示法西斯的历史教训,而因偷窃而被白内贝和赖亭抓住把柄进行暴力折磨的巴喜尼身上有明显的对犹太人的影射作为旁观者的托乐思无疑又是当时德国普通民众的代表这样符号化的人物设置确实与原著中的沉郁主题相悖,但也反映出德国新一代电影人的某种追求,即要用更深刻的表现手法来反思历史关于第二点,影片并没有回避白内贝与赖亭对巴喜尼的性侵害,也没有隐藏托乐思的恋母情节和对酒吧妓女的迷恋,却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小说中托乐思与巴喜尼发生肉体关系的事实究其原因,作为电影中托乐思所代表的形象来说,他是一个觉醒者,是一场良知与道德冒险中的幸存者,他承担着影片反思的主题思想而小说里,由于时代不同,穆齐尔不会把反思历史当做主题,他需要呈现一个年轻人从肉体到灵魂的精神磨砺,当然这其中就包括这种匪夷所思的性体验在小说中穆齐尔还安排了一段成年托乐思的独白来试图解释他与巴喜尼的关系托乐思的回顾里诱惑与欲望在他看来并不矛盾,他承认“有失体面”,但又表示这些“少量的毒药”却又“必不可少”托乐思把巴喜尼看作是“彼此共同携手走过整个地狱的人”尽管同性关系成为了小说的重要一环,但这并不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它只是托乐思自我发现的体验方式,如同其它经历一样,是一次痛苦、迷惘的情感体验。
穆齐尔与那个时代所有伟大的、有预见性的艺术家们一样,在试图给 我们描绘人物的深层心理世界的同时,又不经意间展示出一幅病态的社会画像从一个更加普遍的意义上来讲,某些感觉麻木或者运气够好的人总能无忧无虑地成长、随心所欲地生活,从来不知道自己只是在深渊的边缘徘徊托乐思会迷惘、会彷徨,甚至“精神陷入迷乱,无法救治”,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 《青年特尔勒斯》观后感(八):孩子的残酷--蝇王与青年特尔勒斯 “不要恐惧你的敌人, 他们至多杀死你; 不要恐惧你的朋友, 他们至多出卖你; 但要知道有一群漠不关心的人们, 只有在他们不做声的默许下, 这个世界才有杀戮和背叛 ——————————————————雅辛斯基 如果要我从多部电影中寻找人类残酷的影子,一些片段会在我眼前浮现,譬如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之死与宰牛场景的交换出现,或者沉默羔羊中食人教授汉尼拔温文尔雅的用餐状态如果要看人凄惨可怕的死状,战争似乎已经不能满足那些嗜血者的追求,惟有《德州链锯杀人狂》,《死神来了》之类的片子才能杀得血肉横飞,惊心动魄 然而此时我要强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