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整理最终版.doc
8页12011 级广电、播主专业《纪录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1.“形象化政论 ”“形象化政论”是基于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存在的,出自列宁 “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这一讲话,在中国扩及到新闻纪录所有领域1953 年,我国把“形象化的政论”作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准则1954 年《人民日报》指出,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形象化政论”作为对纪录片政论特性的赞誉其特点是取材于社会变革和大型建设,政治观点鲜明,解说词铿锵有力,事例典型密集,画面内容饱满,音乐高亢激昂创作方式强调政治化主题先行,文学化形式表现;把解说词当作“文眼”,强调文采、修辞和抒情风格,缺少注意画面作为主体的意义2.格里尔逊模式格里尔逊模式,通俗地说就是画面加解说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为纪录片所做的界定—— “创造性地处理现实”(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包含了纪录片的核心元素 :作为表现对象的现实(而不是历史、幻想或者摄影棚里的表演)与作为创作方法的创造性处理(而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录)因此,格里尔逊模式所体现的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应包括:1)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
2)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3)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漂网渔船》、《邮郎》是格里尔逊模式的代表作,现实题材、诗意表达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这种模式是纪录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时代的最为有力的创作模式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3) 英国电影导演1898 年出生于苏格兰丁斯城,卒于 1972年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他是“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费拉哈迪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三 十 年 代 , 约 翰 ·格 里 尔 逊 组 织 进 行 了 英 国 纪 录 电 影 运 动 , 这 也 是 一 次有 组 织 的 纪 录 片 摄 制 运 动 格 里 尔 逊 领 导 下 的 纪 录 片 制 作 者 形 成 著 名 的 "格 里 尔 逊 学派 ", “格里尔逊模式” ,归结为:1、反对逃避现实的边缘化题材取向,主张纪录片创作选题向主流生活的回归 2、提出强调纪录片电影的社会功能的“锤子论”3 、主张组织、在组织、创造性地剪裁现实,较早意识到纪录片的艺术性 4、对纪录片独特艺术价值的肯定代表作有 1929 年《飘网渔船 》 ,1932 年,与弗 拉 哈 迪 合 作 摄 制 《 工 业 的 英 国 》 ;3. 纪录片《收租院》1966 年初,由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拍摄,主创人员王元洪、朱宏、陈汉元等。
收租 院 根 据 当 年 地 主 收 租 情 况 , 集 中 地 再 现 出 封 建 地 主 阶 级 对 农 民 的 残 酷 剥 削 压 迫 , 迫 使他 们 走 向 反 抗 道 路 的 历 史 事 实 播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播 8 年其意义在于,1、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有机结合,使《收租院》成为早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高峰2、它运用声画元素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村两个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3、情感把握它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报道型模式,尝试了一种以情感为重心的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朴实、真切、细腻、充满感情和文学色彩,解说和音乐恰到好处,很好地激起了当时情境下观众的内心情感24. 《望长城》1991 年开播,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拍摄,中方主创人员有刘效礼、陈汉元等该作品共 4 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烟散尽说沧桑》《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
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风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5. “纪录片编辑室”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全国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创办于 1993 年自创办以来,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代表作有:《德兴坊》、《十字街头》、《壮行罗布泊》、《大动迁》、《回到祖先的土地》、《婆婆妈妈》和《房东蒋先生》等,这些为《纪录片编辑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6.《河殇》《河殇》,由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夏骏编导,金观涛、厉以宁为顾问的六集电视系列片《河殇》于 1988 年 6 月 11 日至 28 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8 月 15 日至 21 日又重播后,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岐见迭出全称为《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是中央电视台1988 年播过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题目上看,河殇意味着发源于黄河内陆的中华文明衰落了它把中华文明说成是“黄色文明”,把西方文明说成是“兰色文明”,内容讲的是蓝色文明(海洋文明)战胜黄色文明(黄河文明),目的在于指出外国文明的强势于中华文明的颓废,并指出学习外国是强国之法。
这部片子曾警醒了很多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祖国的文化剧中政治性很强,指出了当今存在的很多问题,比较尖锐7.《话说长江》《话说长江》是 1983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该片于 1983 年 8 月 7 日在中央电视台开始面向中国观众播放,一共 25 集,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该片解说人陈铎以一头白发和幽默自然的风格著称,也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该片在 1983 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8.《丝绸之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知识型纪录片,也是第一个中外大型合拍项目1980 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摄制组完全以纪实的手法,以弘扬民族文化、回溯历史、面向未来的3创作视点,沿着连接中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古道一路拍摄、采访,由东到西,探古访今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国所能达到的纪录片的最高水平9. 《流浪北京》《流浪北京》是由编导吴文光从 1988 年开始拍摄,1990 年剪辑好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纪录片,讲述的是 87 到 89 年在北京的五个艺术家的故事,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
该片围绕一群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在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 年 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10. 城市交响曲电影影片素材将主要来源于发生全国中小城市中的励志成长故事以及中小城市成功发展建设历程;通过影片将展现不同城市、不同行业成功人士的风采与美丽,通过影视艺术途径,采用多样的创作形式,谱写“城市交响曲”12. 《地方台 30 分钟》1989 年 1 月 9 日开播,其前身为《地方台 50 分钟》它是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播出地方电视台优秀纪录片而设它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台。
这个栏目的蓬勃生命力显示了它节目的精良质量和观众的深深厚爱,其的精品意识和系统意识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出了很多成名获奖作品如《两个孤儿》《半个世纪的乡恋》《龙脊》、《回家》等13.“真理电影”维尔托夫在 1922 年提出“真理电影”主张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类的眼睛更能捕捉到真理,因为在电影中,可以对真实的事物进行创意性的处理,并建立一种符合工具性宣传需要的意义或真理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创始人法国人让鲁什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作为真实电影流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事实电影记录,来对抗虚构影像,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14.“直接电影”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DIRECT CINEMA 直接电影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最早出自亚伯索斯。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一)写出下列电视纪录片导演的代表作品(作品多的写不完就写几部然后等等1.张以庆:《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幼儿园》等 2.贾樟柯:《小山回家》、《三峡好人》、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3. 陈晓卿: 《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远在北京的家》《龙脊》44.孙增田: 《最后的山神》、《黄河一日》《神鹿呀,我们的神鹿》5. 段锦川 : 《 青稞》、《蓝面具供养 》、《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广场》)、《八廓南街 16 号》、《天边》 《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6..康建宁: 《沙与海》、 《闯江湖》、《生活》、《公安分局》、《当兵》、《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7. 蒋樾: 《喇嘛藏戏团》《拉萨雪居民》《天主在西藏》《东方三侠》8..杜海滨:《伞》《1428》《铁路沿线》《高楼下面》《窦豆》《北京记事》《人面桃花》9. 王海兵: 《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三家系列作品)、《山里的日子》、10.徐童: 《麦收》(Wheat Harvest)、《算命》(Fortune Teller)、《老唐头》(游民三部曲)11.张内咸:《待业青年》12.周兵:《故宫》《敦煌》《梅兰芳》《外滩》《皇帝的秘密花园》《皇帝》《中医》《汽车百年》。
13.张同道:(我能查到的张同道导演的好像只有小人国,后面几部他是不是导演我不确定哈小宝《小人国》《成长的秘密》《世纪长镜头》《发现民间》《经典记录》14.维尔托夫:《电影真理列宁特辑》《电影眼睛》《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第十一》《斯巴顿交响曲》等15.费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亚兰岛人》《土地》等二)写出下列影视纪录片的编导姓名1. 《初潮》:柯丁丁、郭静 2. 《毛毛告状》:王文黎3.《河之南》 :徐小卉 洪 眉 李冬梅 葛明 刘越 4.《华氏 911》:迈克尔·摩尔5.《老唐头》:徐童 6.《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 执行总编导:周艳编导:刘军卫、程乐平、段骏、李宁、高晓蒙、苏全军、石世仑、高隽、万剑英、毕岳昆、章晓宇、李成才、刘颖、黄蔚、包润峰7.《故宫》:周兵、徐欢: 8. 《流浪北京》:吴文光9.《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10.《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张丽玲11.《八廓南街 16 号》:段锦川 12.《西藏的诱惑》:刘郎 13.《雕刻家刘焕章》:李绍武14.《高三》:周浩 15. 《德拉姆》:田壮壮《海豚湾》路易·西霍尤斯5《迁徙的鸟》雅克·贝汉三、简答题(每题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