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政治考试资料.doc
13页 题:古希腊的“科学”概念,近代的“科学”概念 1#,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 2, “科学”、 “哲学”、 “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3,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4,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5,康德的“先验”、 “经验”、 “超验”三个概念的含义,并对其加以评论 6,孔德的“实证主义”的思想特征及其评论 7,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8,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9,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 10,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11,马克思的“经验”理论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12,马克思如何超越实证主义与解释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1.古希腊的“科学” 概念,近代的“ 科学”概念:古希腊的“科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近代的“科学” 概念主要是指刚刚从古代哲学或神学分离出来的,粗糙的、但却是基本能够定量或量化描述和表达的理论解释,如开普勒、伽利略的物理学、波义尔和普利斯特里的化学等1#.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科学与科学方法论的区别:科学方法论与哲学属于同一级思想活动。
1,哲学: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终极原因、实是及其属性2,科学方法论:物理学(物理哲学) ,研究科学之成为科学,它们的 “本体”(出发点) ;它们的研究性质包括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专门科学的关系3,各门科学(科属):功用,研究“特殊的实是”、具体现象的原因和原理但它们用各种不同的路径对“实是”“稍使暴露”包括一种制造术(技术)也是对“实是”有所“暴露”海德格尔后来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展现”)哲学中的方法有一般方法、具体的方法之分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具体方法哲学中的方法范畴不同于具体科学的具体方法,也区别于不同领域的一般方法,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方法,方法论中的方法即此含义所以简单的说,哲学包括方法论,方法论研究方法2. “科学”、 “哲学 ”、 “宗教” 三者在 “知识类型”上的差异:(需补充提炼)——“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不能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的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领域,这片领域就是哲学。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即人类从不断升华的文化科学知识中对自然界中客观的规律形成的认识哲学是人们通过对人类特有的生活规律形成系统理论的结晶宗教其实是一种社会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它虽然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蒙昧时代对未知科学领域的一种猜想,但也不能不说社会还是需要其存在的至少有时候它像止痛片,可以安抚受伤的心灵3.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的评论 科学的“实践” 目的:“ 知识就是力量 ”——控制自然的科学价值观甚至,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正体现了这种近代的理性精神 (二) “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动知识朝着关注人的现实活动方向发展(四) “知识就是力量”容易导致对知识的功能的片面化理解,导致忽视精神作用的功利主义倾向培根关于知识的认识启发了人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一言概之,就是功利主义倾向他在承认知识对于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实用性以外,这就造成了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作用的巨大缺陷。
同时,他所推崇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人类运用知识的力量去认识自然,从而达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的根本目的,如同赵敦华先生所评价的:“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是驾驭自然的物质力量 ”⑥ 这些都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培根在对待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4.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极端体现:政治学领域的霍布斯《利维坦》 、经济学领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哲学原理:论公民》 、 《利维坦,或教会和公民国家的内容、形式和权力》 (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基础名著) 方法论:和培根一样,将精神的东西往物质的东西里卷进去,精神可以机械化理解,经验心理活动属于物质世界,观念和意志归根到底也是人体活动 “人类学机械唯物论”,人类学就是自然科学 1,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一个一切人不相信一切人的状态;在自然状态里存在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自然”双含义,一是人的本性的合理性,二是人按照自然本性来行动。
人的自然本性及其行动就是“自我保存”、 “个人利益”、 “畏惧他人”、 “伤害他人” ,一种不屈不饶的动物意志状态 2,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和平社会、国家(权力机器、动力学)根源“理性契约”——个人利益自然权利原则,理性原则,综合原则的契约个人出于恐惧和和平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把自己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附属于社会契约的是统治契约或服从契约,根据这种契约,个人将自己的权利和权力交给了政府 分析: 1, “价值中立” 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 2,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习培根和笛卡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3, “自然状态” 作为一种“ 实验方法 ”的意义:人类社会“ 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 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 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然后,从这个“ 自然状态 ”到达“ 人类社会”——社会行为能从单个的个体行动得到解释,个体们的行动集合构成社会社会被还原为个体行为 (后休谟反对,认为社会大于个人的集合)——原子论的、机械的、外在关系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黑格尔、马克思称其“市民社会”,区别于“ 人类社会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发展,首先是从培根和笛卡尔创立的方法论汲取灵感的,因而也是向先行掌握了这种方法论的自然科学请教受益的 “现代政治经济学之父” 威廉·配弟全面革除了传统的方法论,他把各种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上,并为其方法加上了数学的形态即“政治算术” 如果说重农学派的首领魁奈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了配弟的方法,那么就此而言,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确实可说是代表了“古典方法的完成” 魁奈:农业劳动创造价值;经济领域具有类似自然规律的“自然秩序” 斯密:先著《道德情操论》 ,道德原则是“利他主义”,作为价值应当 后著《国富论》——工业劳动创造价值;利己的、计算理性的经济人;作为自然秩序或无形的手的价值规律 古典经济学方法论批判:“实证主义”的非历史、认同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并且将异化的人、异化劳动创造财富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斯密的市场道德理论称为“道德人假设 ”,其要点列举如下: 1、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发地趋向美德的内在力量; 2、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其个人伦理或者说国民性才表现为基于利己心的慎思之德; 3、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社会中,其国民的富与德(物质富裕与道德)将自然而然地同时实现。
即国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同时,积累勤勉、节俭、诚实、守约、守时等道德; 4、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富裕的过程就是道德修炼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意之中的结果,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参加者谁也没有意识到在经商中使自己高尚起来 5、从长期看,一个民族或国家将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成为有德之国这是因为市场社会存在着看不见的道德强制作用,无形之手的伦理学涵义正在于此5.康德的“先验” 、 “经验”、 “超验”三个概念的含义,并对其加以评论:经验,不表先验,就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有人认为认知能力在一遍又一遍的经验中得到锻炼和完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确指先天综合判断)不依赖经验,所以叫先验超验说白了就是物自体,因为人的概念范畴只能用于经验事物,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所以叫超验总而言之,先验说人的认知能力,超验的对象是最高的认识对象 康德的“先验分析” : “人为自然立法” ——被喻为“ 哥白尼式革命” “我们如何先验地经验对象?”答案只能是:经验要成为经验,一定在人一方(主体)有先于经验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主体的先验(先天)认识形式” “主体先验直观形式” : 时间内感和空间外感感觉质料因为时空感而成为经验(现象、自然界) 。
康德因此说“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为自然立法”这保证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5, “物自体” : 事物自身,事物本身,自在之物 康德把前面的“经验” 、 “现象 ”、 “自然界”当作“ 事物自身”对我们的“表现” 我们的“知性” (狭义的科学理性)只能认识这个“ 表现 ”, “事物本身”则不是我们的“知性”可以认识的 现象与本体、事实与应当之间的“鸿沟”: 对于我们的知性而言,在“现象”与“ 物自身”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 界限”、 “鸿沟”我们的认识必须限制在经验领域而不能达到超验 6,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 知性”):知识由判断构成,把两个概念用“ 是”联接起来 “判断”有两类: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类似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前者不会有新知识出现,完全的形式逻辑,恒久如斯,没有内容的空形式;后者与经验有关,是对经验的判断,有新知识产生 康德就“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具体划分为三个:“ 数学知识如何可能 ”(先验分析论) , “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 , “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先验辩证论) 康德给出的就是两种认识形式: 一是“直观” (先验直观形式) ,即时间和空间,形成经验、现象、世界内的事物,也就是我们的感性认识的经验材料。
二是“知性” (先天综合判断力) ,即知性纯概念或范畴(比如原因和结果) ,对经验综合判断,形成“科学知识” ——这就是知性不能越出经验之外,非法进入形而上的领域(物自身、超验界) 否则,会陷入“二律悖反” (即先验幻像、辩证法) 7,以上康德思想的意义: 一是,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论上把人作为主体,真正杀死上帝安排自然秩序的神学 二是,为科学的普遍性奠定了依据 三是,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了道路,避免对“本体”用“知性”去研究尤其是可能把某个“幻影” 、 “幻像 ”当作了一个崇高的东西,摆放在我们的信仰领域,偶像崇拜就是如此后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四是,为道德、价值、存在意义奠定了一个领域 《实践理性批判》 、 《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 、 《判断力批判》 开启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探索;新康德主义的价值科学、历史科学等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告别 (比如:“人为道德立法”, “道德是人类崇高精神的自律 ”——超验界的非因果关系,才是自律而非他律的绝对命令,使道德成为道德 ) 五是,康德的“先验分析”启示:现实的人的时间性,在形成经验、现象、世界上的意义 六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力”在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