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春天的古诗集锦:忆江南·春去也.doc.pdf
4页有关春天的古诗集锦:忆江南· 春去也 忆江南· 春去也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衣袖 裛:沾湿 颦:皱眉 尊:同“ 樽” ,酒杯 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 有依依难舍之情, 郁郁感伤之意, 抒发了惜春、 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 清新流畅、含思婉转” 的艺术特色。
“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 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 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词“ 愿去去千里烟波” ,连用两个“ 去” 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 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 长亭送别》有句云:“ 听得道声“ 去也” 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如果借来作为“ 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 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 两句,紧承前句“ 多谢洛城人” 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 独坐亦含颦。
” 如果说, 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 独” 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 亦” 字可以表现出除“ 独坐” 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 独坐” 以自持性情,但“ 独坐” 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 艳阳年” 与第三句的“ 桃花流水” 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 惜春” 意绪 “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 大势” 已去次句中的“ 艳阳年” ,即“ 艳阳天” ,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 余春” 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描写了词人为自己“ 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 惟待见青天 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 惜春” 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 纵然风景无限好, 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 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 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 清新流畅、含思婉转” 的艺术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