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变的是封建制度吗.docx
16页戊戌变法变的是封建制度吗 篇一: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 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rmistsContent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 戊戌变法的起因: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学科政治上,裁减冗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迁都上 海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镇压;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等等但是,这些情况与其说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不如说是改革者在进行改革之前应当考虑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真正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戊戌变法人士激进的改革心态及其改革战略的失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主观因素戊戌变法人士的激进心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世界列强肢解瓜分的严重危机俄、英、法、德、美、日等列强加紧了对其在华利益的争夺在甲午战争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中国沿海重要的港湾旅顺、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国几乎全部国土都被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强烈的危机感给其内心以深刻的刺激与震撼,导致他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变得越来越激进在封闭的条件下,民族危机的深度只有少数敏感的知识分子精英能够真切地感悟到他们的敏感与其周围一般官僚士绅的沉闷平庸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一来,一种与此相联系的道德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激愤而孤独的精英意识与优越感,会使变革者与广大官僚士绅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并导致后者对前者产生同样的情绪化反应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度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旨在立新这两本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是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之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之患,旦夕可至”,急切的高呼要是还不进行变法改革“皇上与诸臣,虽欲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受这种心态影响的变法者,总是以他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危机感的强度来作为激进变革的理由,而变革成功所须考虑的客观条件却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能表达这种心态的,是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第六份奏书中所说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它要求在旧的基质上寻求新的生长机制,要求在顺应历史传统的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变法人士却不自觉地排斥这种传统的改革简单化的乐观预期当然,这也离不开康有为改革战略的失误,例如: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改革理论不成熟、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少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寻找依托,但其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并没有达到避免反对派攻击变法的目的,康有为的真实用意被识破,反对者 并不因为其托名孔子而减少对他们的攻击 戊戌变法的意义及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虽然,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戊戌变法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智的获得,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梁启超亦在认识西方科学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在我看来,戊戌变法是不成熟的,首先是对国内和国际形式认识不透彻康有为想借助光绪帝的力量实现维新,明显这是荒唐的因为光绪帝并无实权更荒唐的事是让日本前任首相来担任维新的顾问,维新派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道外国的干预与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让别国强大起来.还有,中国封建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到变法时将近两千多年在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几率相当小,要他们改变原有的思想是很难而日本定封建思想对其国的影响比较小,从唐朝时的“大化改新”到维新变法,也不过区区几百年,和中国比起来差远了.没有或很少封建阻力,变法的潮很容易被人民接受。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镜子里我们要找到一些教训:一、广泛联系群众二、对事物要认识透彻 参考文献:.,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社,20XX.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Z]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二: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D.帝国主义的破坏 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 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 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 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 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 A.洋务思想 B.早期维新思想 C.维新思想 D.马克思主义 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④ D.①③ 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 A.《盛世危言》 B.《变法通议》 C.《仁学》 D.《天演论) 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D.张之洞 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 A .经济模式 B.议会政治 C.教育制度 D.统治制度 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的成立 D.创办 ①康有为 ②康广仁 ③梁启超④林旭 ⑤杨锐 ⑥刘光第 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时务报) 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 17.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