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于丹《论语》心得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249500506
  • 上传时间:2022-02-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6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正文】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

      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2007年1月9日于 寓中书斋2011年3月9日发表之心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