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新闻史(同名10131).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ali****an
  • 文档编号:112798138
  • 上传时间:2019-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名词解释1、大江报案:《大江报》1910年詹大悲与人合伙在汉口创办,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1911年7月,该报发表了两篇是它享誉一时的评论: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短文,倡言革命,标题新奇有刺激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清政府出动军警,查封报纸,捉拿主编《大江报》被迫停刊,詹大悲等也被判刑史称“大江报案”2、“横三民”报: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的自由,但随着袁专政面目的日益暴露,革命党人开始创办报纸抨击袁氏政府其中言论激烈而名重一时的报纸有:《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刊,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称为“横三民”3、黄远生:(1)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奠基人,当时新闻界的奇才他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此后又主编过《庸言》月刊担任过《申报》、《时报》的驻京记者,并为《亚细亚日报》、《东方日报》、《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撰写稿件1915年12月25日派人将黄远生暗杀2)新闻思想黄远生的新闻思想是:在中国实现有法律保障的平民言论自由;报纸能发表不受任何政党操纵的“不党之言”。

      黄远生提出作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即新闻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写新闻通讯始于1912年,当时他受《申报》重金聘请,为驻京特别通信记者他的通讯在《申报》“北京通讯”栏中以“远生”署名发表,又称作“远生通讯”4、《新青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的《新青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为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此外,它的创刊,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史的新篇章5、 “荆生事件” 1919年初,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琴南在安福系的《新申报》上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借以攻击新文化运动《每周评论》为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复古主义的斗争,在第12号全文刊出此小说,并加按语,指出这篇小说史为压制新文化运动而作,并且连续发表文章加以分析批判《每周评论》对小说《荆生》的批判,被称为“荆生事件”6、华俄通讯社1920年夏秋,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共产国际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向《新青年》等报提供十月革命后俄国情况的稿件,同时选译京沪报纸中有关中国的消息用电报发往莫斯科。

      1921年夏停止活动7、新纪《大公报》1926年,吴鼎昌与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纪公司,买下《大公报》,共同主持《大公报》,从此开始《大公报》的新纪公司阶段新纪公司《大公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不受任何方面的资助提出了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张季鸾在该文中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作为办报方针,并以之作为《大公报》社训,强调作为民间报纸超政治、超党派的特性这个方针可以说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的总体办报宗旨,是三人集多年经验教训,针对当时报界的弊端提出的办报方针二:简答题1、《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答: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 《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3)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4)《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5)《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2、《万国公报》的突出特点:(一定会考)答:《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使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1)变法宣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

      2)西学介绍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3、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的特点和他成功的原因: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于天津,英敛之任总负责人,兼编辑、撰述、发行等工作《大公报》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英敛之主持的《大公报》虽借助外国势力,但对洋人毫无媚骨英信仰天主教,但对洋教士在中国的霸道非常反感;他提倡宗教救国,但强调不能做洋人的附属品《大公报》在华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一是它敢言;第二是它注重报纸内容的严肃性;第三是它敢于为穷苦人说话它还经常发表一些用白话写作的新闻和论说,很适合下层人民阅读此外《大公报》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也是它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原因然而这一阶段的《大公报》在反对革命上是与保皇派相通的其崇洋尤其是亲法倾向也十分明显4、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得以繁荣的原因(1)政治环境的宽松  封建专制政体结束,临时政府有言论自由的固定。

      袁世凯政府新上任时还不敢贸然撕下共和的假面2)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  在民初各派政治势力的争斗中,政党林立各政治团体、各党派纷纷创办报刊,以之作为政治活动的工具,作为参政、议政、扩大自己政治势力的有力武器3)办报所需费用很少(4)读者对新闻的需求5、大清报律的内容 《大清报律》,是清廷参照日本报纸法拟具的正式报律,1908年3月14日颁布主要规定:(1)采取保证金制度,规定创办报纸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2)实施事前检查制度,规定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审;月报、旬报、周报在发行前一日上午12时以前送审;(3)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之语,违者处20日以上两年以下监禁,附加20-200元罚金,永远禁止发行其情节严重者,仍照刑律治罪6、请你简述《新青年》改组的情况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进行改组,由民主主义刊物变成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进行理论宣传的机关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发生的变化:(1)   在组织成员上,陈独秀仍然是该刊的负责人,但是他已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此外上海发起组成员李达、陈望道等也加入编辑部2 )  在出版发行上,由原群益书局发行改为自行出版发行。

      这种改变,从组织上加强了共产主义小组对《新青年》的领导3)   在内容上,改组后的《新青年》发表陈独秀的《论政治》,明确宣告以“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为目标4 ) 第8卷上还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这个专栏翻译介绍俄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资料,介绍苏联政府的各种政策和经济资料这一专栏的开设,为读者提供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也为建党的筹备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改组后的《新青年》,在理论宣传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对中国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阐明了在中国应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道理,从而使许多知识青年和工人摆脱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思想,逐渐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在组织和思想上为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由于经济、人力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新青年》出版至1922年第9卷第6号后停刊7、新纪《大公报》的四个方针是什么?简述其含义?“四不”办报方针张季鸾在该文中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作为办报方针,并以之作为《大公报》社训,强调作为民间报纸超政治、超党派的特性这个方针可以说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的总体办报宗旨,是三人集多年经验教训,针对当时报界的弊端提出的办报方针。

      三、分析题1、简述五四时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四大副刊的特点和意义?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副刊是《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晨报》的《晨报副镌》副刊、《京报》的《京报副刊》前两个在上海出版,后两个在北京出版,时人共称“四大副刊” 这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园地,同时也积累了副刊的办刊经验,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⑴《时事新报》创刊于1907年,研究系的机关报1918年,副刊中增加了《学灯》版《学灯》先后的主编有张东荪、俞颂华、宗白华等人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副刊,为报纸学术性副刊之始曾登载过讨论社会主义的文章,也大力提倡新文学《学灯》初为周刊,同年12月改为日刊《学灯》内容广泛,有各种周刊、专刊2)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党报系列中历史很长的一张报纸1916年1月22日由陈其美发起创办,总编辑叶楚伧、邵力子1919年起,《民国日报》:改出《觉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协助开始连载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从1920年,设各种专栏,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直到“五卅”运动,《觉悟》一直表现出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倾向。

      后来《觉悟》失去进步作用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3)《晨报》前身《晨钟报》,研究系的机关报1916年创刊1919年起,《晨报》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两栏李大钊参加编辑工作1919年10月改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注重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新文艺,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提倡新文学、发展新文学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孙伏园辞职后,副刊改为《晨报副刊》,由徐志摩主编,在新闻界渐失人望4)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京报》由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于1918年创办邵飘萍邀请孙伏园主持副刊《京报副刊》于1924年创刊,发表了孙伏园的《理想中的日报附张》,孙伏园认为报刊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需求,副刊是要适应这种需要,但不是迎合,它应“作我们生活的指导”,并“负有批评的责任”孙的这篇文章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副刊的重要文献,也是对我们今天的副刊进行检讨的一种借鉴2、分析早期《申报》的特点和业务改革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针对商业报纸不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