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研究.docx
4页初探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研究 谢洋扬摘 要:我国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尚属初级阶段,本文仅对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进行了爬梳与归纳,它存在于学校、班级生活中,也蕴含在师生间,它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其弥散性、普遍性、持久性等其他辩证性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好、更高效地促成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胜任未来的角色关键词:舞蹈;舞蹈教学;隐性课程1 隐性课程的概念1.1 隐性课程的发展在历史上,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可能要推美国学者杜威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曾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1]杜威因而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所谓“附带学习”,就是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等杜威强调,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其中两种研究视角最引人注目一种研究视角着力关注和探讨的是班级生活或学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所包含的隐含信息。
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另一种研究视角着力关注和探讨的是学校课程知识中隐含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本文则以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为视角进行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相关研究1.2 隐形课程的定义“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即“实际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即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我们也可以把隐性课程的概念概括为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和不易觉察性。
2 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笔者以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为视角进行研究从该立场比较系统地研究隐性课程的,当属杰克逊他认为,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征正规课程与学术性要求联系在一起,而隐性课程则与非学术性要求相关联,两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杰克逊还认为,构成班级生活的稳固要素有三个,即“群体”“表扬”和“权力”对于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来说也是一样的,舞蹈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它也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征众所周知,舞蹈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的“附带学习”因素尤其多,那么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第一,“群体”一个舞蹈班是由十几或者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与常规学生要成为井然有序的群体的一员,就必须学会理解、尊重、适应、宽容,学会自我克制,甚至相互协调在舞蹈课堂上学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与矛盾,或是不经意的一次肢体碰撞,或是舞蹈排练中的意见不一致等等,作为一个群体,学生就必然地要学会互相沟通、理解、适应,学会协调例如,在群舞排练的过程中,一个队形的走位,有的学生反应比较灵活,有的学生则反应较慢,这时,队形的走位会出现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走队形的过程中,学生间会有不经意的“小摩擦”,这时就需要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适应,并且需要大家的相互协调,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对学生协调能力的“无形培养”,也是对学生适应能力的“无形锻炼”第二,“表扬”舞蹈班级又是一个评价性的情境,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表扬某位或某些学生以起到榜样模范的作用,也会通过批评指正的方式来纠正某位或某些学生的错误动作,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例如,舞蹈编导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评价的同时,也会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还能通过评价别人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编导技法的掌握程度当然,表扬和责难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因此,学生会尽力迎合教师的要求而学生在这种评价系统中,不仅学会了被评价、接受评价和评价别人,同时还进一步促使自己更加完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第三,“权力”班级是一种权力、地位高低分明的情境班级情境中权力的差异是班级生活中最显著的社会结构特征,它教导学生在一个有等级存在的社会中生活,将自己和其他同辈分化开来例如,在一个班級中,有的学生舞蹈感觉更好,适合跳抒情一类的舞段,有的学生舞蹈技巧扎实,适合在有技巧的舞段展示自己,又有的学生表情丰富,适合情绪丰富的舞段,还有的学生节奏感强、动作有感染力和带动性,则适合站在前排带动其他同学等等,这种有分化的、有规则的生活是隐性课程的一个极为显著的成果。
每个学生都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特点,将自己的特点和其他同学区别开来,才能更好地提升集体的整体品质,也更强化了学生间的集体配合能力就像杰克逊所指出的那样,尽管班级就像一个鸟笼,学生要在班级中获得生存的权力,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应付的策略,但是,班级中的隐性课程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与秩序,使学生养成社会所要求的态度、倾向、忍耐和纪律,从而胜任未来的角色[3]在杰克逊看来,“群体”“表扬”“权力”形成了学校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促進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班级生活结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亦然2.2 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特点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根据众多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在舞蹈教育中也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主体,每个主体的心灵特性都是独特迥异的,在相同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必然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之外的。
例如,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上,老师介绍了相关民族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情况后进入该民族舞蹈的体态、动律以及风格的教学,有的学生会把相关民族的人文背景、环境等带入该民族舞蹈的学习当中,关注于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有的学生则更注重于掌握该民族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学习,还有的学生通过对多民族舞蹈的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祖国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隐性课程却都是普遍存在的,没有脱离了“显性课程”的“隐性课程”,也没有离开了“隐性课程”的“显性课程”第二,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及情感态度例如,有的编导老师偏向于大量技法的运用,其培养的学生有些也自然而然地多偏好运用大量技法一类的编舞,这也就形成了编导风格分流派的现象再比如在一个有托举的舞蹈中,男生多担任托举的角色,渐渐地男生形成了一种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现今的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班级中,男生普遍少于女生,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经形成便持久地影响其心理与行为。
第三,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教育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舞蹈教育者的教育艺术也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第四,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数拍子、学会如何排练、如何协调,践行怎样的艺术观、人生观和艺术鉴别能力等;也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影响,如集体荣誉感、集体意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等等3 结语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其隐性课程也伴随着显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我国舞蹈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尚属初级阶段,本文仅对舞蹈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进行了爬梳与归纳,它存在于学校、班级生活中,也蕴含在师生间,它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其弥散性、普遍性、持久性等其他辩证性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更好、更高效地促成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胜任未来的角色。
参考文献:[1] 约翰杜威(美).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71.[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10.[3] See Jackson,P . Life in Classrooms[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Inc,1968.[4] 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