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基础论文0922343.doc
2页盐城师范学院物电 09(5) 高光友 0922343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基础论文——中国机械发展史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1.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 18 世纪初到 19 世纪40 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 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2.1 唐代发展:唐末时期机械制造已有较高水平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银盒,其内孔与外圆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严紧,刀痕细密,说明当时机械加工精度已达到新的水平 在运输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并用,在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
南朝齐祖冲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谓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军中的 160 桨快艇,都是人力推进的快速舰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车船唐代的李皋对车船的改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水力机械也有新的进展,唐代已有筒车,从人力提水发展为水力提水南末末期又创造出先进的水转大纺车,三摧、五摧(锭)手摇纺车曾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人力纺纱机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是木工名家总结亲身经验之作,并详细记述了当时通行的纺织机具和车辆,以古代著名的木制机械技术专著而留世2.2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天文和计时仪器发展迅速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制成的木构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天体时空的运行它由水力驱动,其中有一套擒纵机构水运仪象台代表了当时机械制造的高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钟元代的滚柱轴承也属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械装置 明初的造船业已有很大进展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所乘宝船长约 137 米,张 12帆,舵杆长 11 米多,是古代最大的远洋船舶当时的机械制造主要仍靠手工操作大者如千钧锚,是靠人工先锻成四爪,然后依次逐节锻接小者如制针用的冷拔钢丝,也用手工制成机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学术研究王徵于 1627 年编译和出版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介绍了西方机械工程的概况。
来自西方的自鸣钟表和水铳等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流传 1634~1637 年 ,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出版《天工开物》 ,记录了许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它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记载了不少有关机械制造和产品性能的情况内容涉及泥型铸釜、失蜡法铸造以及铸钱等铸造技术,还记述了千钧锚和软硬绣花针的制造方法、提花机和其他纺织机械以及车船等各种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规格等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曾制造大更钟,它依靠悬锤的重力驱动,并增添了精确的报更机构,加工精致,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明清两朝中国钟表工匠创制了不少新奇的钟表当时的广州、苏州、南京、扬州等,成为有名的制造钟表的城市2.3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机械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向机械产品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成套化的趋势发展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北京在铸造上采用粘土砂手工造型1955 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采用漏模造型、 双面模型型板及铁型板和标准砂箱造型1965年,开始采用塑料模型 1980 年,北京市机电研究院与北京玛钢厂研制成功工频无芯塞杆底注式保温浇注电炉。
1982 年,该院与北京机床铸造二厂研究成功冲天炉风口吹氧技术 1985~1988 年,北京机床研究所试验成功浮动端面密封环的压力铸造工艺 锻压:锻压:1959 年,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后改名北京重型机器厂)建成2500 吨水压机1971 年,该厂制造出 6000 吨水压机,这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锻压设备 1968~1979 年,北京起重机器厂先后采用 300 吨油压机和 2000 吨油压机制造出起重机吊臂和大型覆盖件80 年代,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和北京市模具中心研制出一系列高精度多工位冲裁模具,接近或达到进口模具水平,改变了北京精密冲裁模具依赖进口的局面 3 结论总的来说,就中国机械科学技术的成就是巨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时期还没有结束,中国的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中国的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够振,重新引领世界机械工业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1] 陆敬严 中国机械史 台北:台湾越吟出版社 2003-3[2] 路甬祥 胡维佳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251~318[3] 王玉仓 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9~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