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docx
9页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一四年二月 目录前言 (2) 一、毕业生就业概况 (3) (一)毕业生规模 (3) (二)毕业生就业率 (3) (三)毕业生留学情况 (3) (四)毕业生读研情况 (4) (五)毕业生签约就业概况 (6) 1.就业地区流向 (6) 2.用人单位型别分布 (6) 3.用人单位行业结构 (7) 二、毕业生社会评价 (8) 三、就业工作特色 (9) 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9) 五、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 (10) 前言西南财经大学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为目标,打造“大金融学科群”建设平台,实施“金融学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金融複合型人才培养计划”、“金融国际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三类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特色化培养凭藉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独特的金融学科优势、出色的金融行业影响力,并依託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成效显着,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学校历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称号。
根据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西南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确立了“推进学生职业规划专业化和就业服务精细化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重点打造西财学生“十大就业领域1”,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同时,构建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体系,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推动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满意度为94. 81% 本报告将从毕业生就业概况、毕业生社会评价、就业工作特色、“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等五个维度,全 1十大就业领域为“重要金融机构、高阶谘询及服务业、着名跨国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党政机关、高等学校、重要科研单位、军队、基层” 方位呈现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 报告资料**包括:就业协议书、学院提供的资料(毕业生基本资讯和就业流向资讯)、面向学生、用人单位调研问卷、学校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资料抽取物件为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资料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
一、毕业生就业概况 (一)毕业生规模 西南财经大学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6335人,其中本科生人数为4040人,佔毕业生总数63.8%;硕士研究生人数为2072人(其中普通硕士人数为1310人,专业硕士人数为762人),佔毕业生总数32.7%;博士研究生人数为223人,佔毕业生总数3. 5%二)毕业生就业率2 2021届毕业生综合就业率为95.6%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040,就业人数为3818人,就业率为94. 5%;硕士毕业生3人数为2072人,就业人数为2025人,就业率为97.7%毕业生就业型别分为签约就业、留学、读研(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 (三)毕业生留学情况 本科毕业生留学人数600人,佔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4.9%本科毕业生考取全球排名前50高校人数见表14 表1 2021届本科毕业生考取全球排名前50大学情况 2由于我校博士研究生为弹性学制,毕业时间差异较大,故此处不做统一分析 3硕士研究生包含普通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 4世界大学排名依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释出的《2021-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
(四)毕业生读研情况 本科毕业生总计4040人,其中攻读硕士研究生783人,佔毕业生总人数的19.4%本科毕业生考取211工程学校(不含985)的毕业生佔读研总数的71. 3%,考取985院校的毕业生佔26.3%,非211院校学生比例仅为2.4%(见表2) 表2 2021届本科生读研分布表 考取的985工程学校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见表3) 表3 2021届本科生考取985工程高校分布 本科生考取的211工程高校(不含985)中,主要分布在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高校当中 (五)毕业生签约就业概况 1.就业地区流向5 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共计2435人,佔全校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60.3%;签约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1980人,佔全校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95.6% 签约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流向分布中,本科、硕士在西南地区就业人数均超过签约就业人数的50%,硕士生接近60%(见表4) 表4 2021届签约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2.用人单位型别分布6 签约就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型别分布如表5所示。
国有企业为我校毕业生首选就业单位,本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就业人数佔签约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9.6%,硕士生在国有企业中的就业人数佔签约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 表5 2021届签约就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型别分布表 5注:中国七大地理分割槽:西南地区: 贵州、四川、**、云南、重庆;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地区: 广东、广西、海南;华东地区:安徽、福建、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6注:参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型别分类,分为国有企业、私企/民企、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事业单位、党政军机构(含党政机关、军队及基层专案)及其他(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共6种经济型别此处不含升学、出国人数 3.用人单位行业结构7 签约就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结构如表6、7所示本科毕业生在金融业就业人数佔签约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7.4%,硕士毕业生在金融业就业人数佔签约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8.2% 表6 2021届签约就业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结构 表7 2021届签约就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结构 7注:行业性质分类参照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21)标準,依据我校财经类专业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共分为21种。
二、毕业生社会评价8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总体满意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佔23.3%,感到“满意”佔72.4%,总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满意度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事业心”、“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认为我校博士学术能力较强,本科生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对毕业生在“组织策划”、“沟通协调”、“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我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有丰富的学生工作、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经历,较好掌握了职场礼仪和办公软体使用技巧,具备较强的待人接物、组织8注:该部分资料**于我校2021年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拜访交流 协调能力,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能力 三、就业工作特色 学校就业工作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拓展“立体化”的就业市场,注重“体验式”的学生职业规划引导,“精细化”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第一,拓展“立体化”就业市场构建由“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高新园区→人社部门”等组成的就业市场体系,多管齐下,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第二,注重“体验式”职业规划引导构建由“职业规划教育→谘询→体验式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导航”等构成的职业规划体系,提供全程化生涯发展服务第三,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 构建由“就业理念引导、求职技能演练、困生帮扶”等构成的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覆盖全体毕业生 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埠前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依託就业品牌,招生规模生源双突破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和就业分布,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毕业生的反馈,学校科学制定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合理分配地区生源数量,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生源竞争力近年来,学校本科与研究生生源质量均稳步提升 ——就业埠前移,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就业埠前移,积极优化创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分层分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以拨尖创新教育为出口进行分类培养,科学学位硕士以研究型为导向,专业学位硕士以应用型为导向;博士研究生按照“北美模式、中国製造”,突出国际化和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
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大培养目标设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构建“基本教育+专业教育”的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类人才”培养计划 五、毕业生就业趋势研判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毕业生就业将继续面临严峻形势近两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供给数量有所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更加明显但从我校近三年的就业趋势来看,就业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95%以上),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小,但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仍将对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财经类人才需求将保持旺盛态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预见今后金融行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将保持旺盛态势首先,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如降低金融业门槛,吸引民间资金建立金融机构、ipo发行制度由备案制逐步过度到注册制,将为我校金融、财会、资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