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象似性修辞效果浅议.doc
8页语音象似性修辞效果浅议【摘 要】象似性是认知语义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者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 在着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本文尝试对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作一探讨,以期对象似性的研究继而对认知语义学的实证 性研究做出些许贡献关键词】象似性;语音象似;修辞效果0引言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 在不断发展实际上,关于语言象似性和语言任意性的争论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就存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激 烈争论美国现实主义和符号学的创立者著名哲学家Peirce (1965)区分了三种符号:象似符三者 因任意性程度的高低而彼此不同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自 然关系叫做象似性Peirce又进一步把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 拟象符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功能主义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不少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 始再次关注理据性,尤其是对语言的象似性赋予了高度重视 很多著名语言学家都指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某些象似性,语言实际上是对外界世界的直接反映其 中从事象似性研究最为著名的是Haiman (1980, 1985)他 采用了 Peirce的分法,也将象似符分为映象符和拟象符。
如下图所示:■就映像象似性而言,它是指能指与所指两者之间存在着 直接的,一对一的关系在映像层面,象似性在语言中仍然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象似关系可能表现在听,说,触觉或 者视觉上修辞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另一方面,但其概念与传 统意义上对它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修辞是广义上的 修辞,即一种在认知参予下语言使用者认识世界与表达自身 相结合的行为,包括人类运用语言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比 如视觉图像符号)进行交际的行为本文指出,象似性其 实就像比喻、拟人一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简单来说,语音象似指声音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 着一种自然的对应关系,或者说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最本质的 自然的相似性语音象似性的基础很明显,即"individual sounds are thought to reflect , or symbolize , properties of the world, and thus have meaning".(Andreas Fisher, 1999)."语音象似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其运用不但可以使得语 言直接或间接地模仿世界上的声音,而且可以使表达直接明 了,增强其生动性及形象性。
而且,它在表达意义时还会产 生强烈的修辞效果为了便于讨论,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分析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单音节语音象似的修辞效 果,多音节语音象似的修辞效果及拟声语音象似的修辞效 果1单音节语音象似的修辞效果单音节包括单辅音,短元音和长元音例如:1 ) The great Mississippi , the majestic , the magnificent Mississippi.2)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Into that silent sea.(Samuel Taylor Colerid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例1中根据“Mississippi"的首字母M,连用了两个以 鼻音M开头的形容词,一串鼻音模拟了密西西比河滚滚波涛 说发出的声音,产生了语音和意义上的共鸣,对读者的听觉 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例2中,辅音 /f/与元音/u: / (blew, flew), /e; / (first, burst) 以及/i: /等一起,使此诗具备了悦耳动听的韵味和节奏感, 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气韵回荡,余音缭绕的美好感觉。
/f/和 /u: /和柔风及轻涛发出的声音产生了象似性,给人的感觉 是风徐徐吹涛呼呼流的美感,从而创造了了一种和谐的意 境,修辞效果强烈2多音节语音象似的修辞效果多音节包括辅音音群,元音和复印相结合的音群以及双 元音如下例:3) Wherefore feed, and clothes, and save,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Those ungrateful drones who wouldDrain your sweat nay, drink your blood!(P. B. Shelley: To The Men of England)例3是雪莱在《致英国人的歌》中的一节,他把不劳而 获,挥霍无度的剥削者比喻成雄蜂(drones)这些残忍的 剥削者榨干(drain) 1劳动群众的汗,喝干(drink)他们 的血三个关键性的动词都是以破擦音/dr/开始,突出了剥 削者的凶狠,加强了语势,烘托了情感,其通过语音象似达 到的修辞效果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3拟声语音象似的修辞效果拟声(Onomatopoeia)是指模仿人,动物或者事物的声 响,或模仿与某种运动相关的声响,借以达到语言生动形象 感动读者的效果。
它是语音象似的最直观最明显的体现不 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说话者或 作者往往会运用拟声来增强表达效果,从而更生动更贴切地 传达出某种信息,让听话者或读者更深刻地领会到其中意 境比如:4) Rent a toot or buy a tweet, boom, zing, twang, tinkle, humor plink. (Reader, s Digest,) 5)The crowd began to hiss and boo him for his unsportsmanlike conduct, but he sat unmoved.(Jack London: The Mexican)6) The raven himself is hoarseThat creaks the fatal entrance of DuncanUnder my battlements.(William Shakespeare: Macbeth)例4是一个乐器的广告,但是整句话并没有出现乐器的 名字,而是运用了一系列模拟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拟 声词,通过语音象似使得广告直接形象地映入读者脑海中, 产生了比直接写出乐器名字更好的修辞效果,并且还含有俏 皮的味道,给人以一种新颖感,从而使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例5通过“hiss"和“boo"两个象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 地描述了当时观众向拳击手喝倒彩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强烈 的厌恶情绪,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试想,如果把这两 个拟声词去掉,那么效果就不是太令人满意了例6是莎士 比亚的(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悲剧《麦克白》中的 一幕,当麦克白夫人得知谋杀邓肯国王的机会终于来临时, 她所做的独白两个拟声词“hoarse"和“creak"模拟的 是乌鸦的叫声,而乌鸦一直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它预示了 大灾难的即将来临,也为下一幕谋杀国王创造了一种特殊的 气氛其通过语音象似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这一意境,取得了 很好的修辞效果汉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7) 天空更暗了,接着来的是豆大的雨点,啪嗒啪嗒落 在地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8)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 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9) 站在前面的人便交头接耳地吱吱喳喳起来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音象似不仅可以使语言 直接或间接地模拟真实世界,而且可以加强语言的真实性和 生动性,并且可以增强语言的交流效果,在语言表达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4结语文本中语言的象似性可以是知觉上的象似性,也可以是 视觉上的象似性。
它的产生是语言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即 是语言形式或结构作用于认知心理的效果体验,这种效果就 是修辞效果语言的象似性不仅可以让语言认知者很好的把 握语言内容的各种意义,而且可以使其真切感受到其表达的 意味,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在语言象似活动中达 到了完美的结合本文只是从语音象似性这一个方面探讨了 它的修辞效果,笔者以后会对映像象似性其他方面的修辞效 果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及更加广泛的探讨,以期对象似性的实 证研究贡献微薄之力参考文献】[l] Fisher, Andreas. What, if Anything, is Phonological Iconicity? in Nanny, Max & Fisher, Olga (ed. ) . Form Miming Meaning :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1999.[2] Haiman , J.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J]. Language, 1980 (56).[3] Hai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 CUP, 1985a.[4] Peirce , Charles.S. Collected Papers, in Chare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 ( ed. )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5] 冯齐.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C].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6] 蒋童,钟厚涛.英语修辞与翻译[M].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7] 吕熙.实用英语修辞[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邱文生.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 社,2010.[9]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 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责任编辑:曹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