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
19页第五单元: 计谋课题:草 帽 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2)利用以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生字,理解字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难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共 案 部 分二次备案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草帽计”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计划、计算、计谋、计策 质疑:什么叫“草帽计”?你知道这个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吗?你对贺龙了解多少? 设疑自探: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正音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 2.课文中也有一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贺龙的“草帽计”神机妙算 师点出“神”,请同学查字典解释“神”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课文中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贺龙的“草帽计”真神呢?请同学分别从—— 在书上找找圈圈划划,分小组讨论 ★贺龙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随手扔掉 ★贺龙笑了笑,指挥部队迅速转移★红军战士虽然都戴着画有红五星的草帽,还是热得汗流浃背 ★战士们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服从命令,把草帽丢在路边 ★顿时,红军的草帽凌乱地扔了一地 ★走着,走着,忽然敌机来了 ★敌机飞了好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便飞走了 ★敌机发现了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部队,立刻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阵狂轰滥炸,把白军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叫苦连天 ★不一会儿,侦察员跑来报告:“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一个团”说明敌人兵力之多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这给正在行军的红军带来威胁,眼看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指挥若定,充分看出他的坚毅果断)★他们已晒得人困马乏,发现路边有草帽,自然满心欢喜,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捡起草帽往头上戴 四、熟读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完成课后习题3、4 六、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读文; 2.简要地说说“草帽计”神在哪儿? 二、学习详细复述课文 1.出示本单元的训练目标:详细复述课文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详细复述课文”我们复述3、4两个小节 (一)复述第三小节 1.要详细复述课文,首先,我们就要熟读课文 板书:①熟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第三节,把课文读熟 2.第二步,就要来归纳要点 板书:②归纳要点 课后第一题的练习帮助我们归纳要点请同学把第三节中每句话标上句子序号,然后在书上划出答案 3.第三步,详细复述课文 板书:③详细复述 4.各自准备,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熟读课文、归纳要点、详细复述”这三步法来详细复述课文下面,我们要用这个方法来详细复述第四节 (二)复述第四节 学生评议 三、总结并朗读全文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来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详细复述了课文的3、4两节 2.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长征正是依*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3.让我们齐读课文,再一次地体会贺龙“草帽计”的神妙之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包公审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2)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启迪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共 案 部 分二次备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
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4.对比记忆字形审( ) 案( ) 吭( ) 衙( ) 役( )神( ) 按( ) 炕( ) 衔( )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四、朗读课文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二、凭借情境,设疑立标预设:包公为什么关驴三天?还要痛打四十大板?包公是个怎样的人?二、凭借情境,解疑构建1.引读故事的起因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2.细读故事经过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质疑再探,验标补标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语文天地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过程与方法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鼓励畅所欲言,训练孩子的说话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1、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派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2、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字典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教学难点1、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派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2、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字典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共 案 部 分二次备案第一课时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进行拓展阅读;二是展开《畅所欲言》,进行话题交流 二、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划出自己在阅读时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问题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1)诸葛亮为什么感到十分扫兴?他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 (2)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后悔的语句,蹦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3)诸葛亮撒米的做法错了么?错在哪里? (4)知错就改的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如何? (5)用横线划出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1)爱听先生讲书,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就到了下课时间当公鸡快叫时把事先带来的米撒到窗外,让大公鸡找来吃而忘了蹄叫,从而推迟下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