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监测案例 - 图文.docx
13页自动化监测案例 - 图文 3.2 监护等级综合托付单位供应的资料、地铁车站、隧道等与上部构造施工区域的距离关系及地铁监护单位对施工监测的要求,综合确定本工程监护等级为特级1.1. 3.3 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3.3.1 相关标准规程〔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标准》〔GB50308-2022〕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22〕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标准》〔GB/T 12897-2006〕 〔4〕《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2007〕〔5〕《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6〕《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G/TJ08-2051-2022〕 〔7〕《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 〔8〕《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 3.3.2 甲方供应资料〔1〕《上海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监护分公司轨道交通平安爱护区作业项目施工托付监护登记表》3.4 监测方案的编制原那么依据地铁监护单位要求,结合本工程的详细状况,本监测方案的编制遵循原那么如下:〔1〕设置的监测内容全面反映工程施工中地铁车站/隧道等构造的特征变 化;〔2〕设置的监测点能反映所监测内容中各要素的特征改变;〔3〕采纳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得当,符合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能刚好、精确地供应数据,满意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2 四、监测方法技术2.1. 4.1 监测内容与监测范围4.1.1 监测内容为了刚好收集、反应和分析地铁设施在本工程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地铁设施的肯定平安综合托付单位供应的资料,地铁车站、隧道等与上部构造施工区域的相互关系及地铁监护单位对施工监测的要求,综合确定本工程监测设置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轨道交通主体构造监测〔1〕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垂直位移监测:监测车站主体及隧道受施工影响的垂直位移改变状况;〔2〕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构造平面位移监测:监测车站及隧道受施工影响的平面位移改变状况;〔3〕上行线车站构造平面位移自动化监测:监测车站上行线受施工影响的平面位移改变状况; 〔4〕上、下行线隧道构造收敛变形监测:监测圆形隧道受施工影响的收敛变形状况〔二〕轨道交通附属构造监测〔1〕南京东路站附属风井及冷却塔监测:监测基坑西侧紧邻的两个附属风井及两个附属冷却塔的垂直位移及平面位移改变状况;〔2〕南京东路站附属7#出入口监测:监测基坑西侧紧邻的7#出入口的垂直位移及平面位移改变状况 〔三〕轨道交通构造收敛监测上行线车站构造收敛自动化监测:上行线隧道受施工影响的收敛改变状况。
4.1.2 监测范围依据我院多年类似工程经历并结合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且距离地铁主体构造较近等特点,综合确定本工程监测范围为:垂直位移监测范围为基坑投影范围+两侧6倍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深度按最深26米〕平面位移监测范围为基坑投影范围+两侧3倍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深度按最深26米〕 2.2. 4.2 限制网的布设4.2.1高程限制网的布设 4.2.1.1资料、成果的利用路站旁边远离施工影响范围外埋设一根本水准点为本工程监测沉降限制供应起算基准 4.2.1.2高程基准本工程水准测量采纳吴淞高程系统 4.2.1.3监测高程限制网的建立遵照《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以及其它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布设本工程监测专用高程限制网,以确保所布设的高程限制网满意本工程监测的要求 4.2.1.4监测高程限制网的测量遵照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埋设限制点的标记牌,进展检测高程限制网的定期联测,并与长期沉降用水准点进展联测,为垂直位移监测供应依据〔1〕检测采纳的仪器设备高程限制点检测时采纳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精细水准测量仪器—DiNi12电子水准仪和与之配套的条码水准尺进展测量。
该仪器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0.3mm 〔2〕作业步骤水准路途确认 监测点埋设 二等野外观测 外业计算 平差计算 资料整理 提交成果资料 质检验收 成果资料归档 〔3〕方法和精度要求高程限制点的检测测量,将严格遵照《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中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进展观测依次往测时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的测站数均为偶数来回测支配在不同的时间段进展;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展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给仪器打伞,幸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详细观测线路见附图6〕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1、4-2表4-1 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技术指标〔mm〕监测网等级 一级 二级 来回较差、符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闭合差 0.3N 1.0N 差之差 0.45N 1.5N 测站高差中误差 0.15 0.5 适用范围 一级基坑工程监测 二级或三级基坑工程监测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移改变量,与初测x坐标的改变为累计平面位移改变量。
全部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办公室,实现实时监测 4.4.4 上、下行线隧道构造收敛变形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一侧的上行线隧道构造上布设9组监测点,编号SSL1~SSL9;在下行线隧道构造上布设9组监测点,编号XSL1~XSL9 埋设: 图4-5 监测点位分布图A-A’布设:在隧道左右两侧中心位置沿腰部接缝上沿〔隧道标准块与邻接块接缝上沿〕画“+”字标记确定A和A’位置,并粘贴反射片 B-B’布设:标准局部的地铁圆形隧道的每环隧道管片由6块管片拼装而成其中,接缝宽度约为1cm按圆形隧道拼装理论计算,自腰部接缝下沿〔隧道标准块与邻接块接缝下沿〕量弦长0.803m, 图4-6 工字构件尺寸 端点即为圆形隧道水平向直径之端点因此,测量圆形隧道直径的关键在于确定所测直径两端点的位置,按上述方法,参照隧道腰部拼装缝位置,可以比拟精确得确定直径端点位置测量时,为便利实施,采纳有机玻璃材质加工专用工字构件,其详细尺寸见右图4-6实际施工过程中,将构件上边沿与隧道腰部接缝对齐,构件紧贴隧道内壁,那么下边沿即为隧道直径所在直线定线后,用油性笔画出直线,再在隧道左右两侧中心位置画“+”字标记确定隧道直径的两个端点〔B和B’〕并粘贴全站仪反射贴片。
测量仪器:收敛监测采纳瑞士徕卡TCRA1201型全站仪测量方法:每次测量时将全站仪安置在仪器置站点上,精确对中、整平后测定两反射贴片在同一座标系中的坐标,通过坐标反算得到两直径端点的直线距离将各次直径测量值与原始值进展比拟,可以得到隧道的直径收敛变形状况 4.4.5 风井、冷却塔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的2个风井上各布设4个垂直位移监测点,编号FJ1~FJ8;在基坑的2个风井上各布设2个平面位移监测点,编号FY1~FY4在靠近基坑的2个冷却塔上各布设4个垂直位移监测点,编号LJ1~LJ8;在基坑的2个冷却塔上各布设2个平面位移监测点,编号LY1~LY4 埋设:在风井和冷却塔建筑物墙面上用电锤钻孔,埋进“L”型的不锈钢支架并用快干水泥固定〔同隧道平面位移监测点〕测量仪器:沉降监测采纳天宝DINI-12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线条式铟 钢尺,读数精度0.01mm;平面位移监测采纳Leica TCRA1201型多功能全站仪,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1+1.5ppm测量方法:每次观测均以埋设于地面上的根本水准点作为起测点,在地面上布设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途,以各线路水准点为依据干脆进展各监测点的水准测量。
单点相邻两次的高程改变为本次垂直改变量,与初测高程的改变为累计垂直改变量;平面位移监测方法同隧道平面位移监测点4.4.6 出入口监测点位布置:在7号出入口靠基坑一侧布设10个垂直监测点,编号C1~C10;在7号出入口内侧墙体上布设4个平面位移监测点,编号CY1~CY4 埋设:出入口地面上黏贴测量标记或用小道钉埋设测量仪器:沉降监测采纳天宝DINI-12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线条式铟钢尺,读数精度0.01mm;平面位移监测采纳Leica TCRA1201型多功能全站仪,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1+1.5ppm测量方法:每次观测均以埋设于地面上的根本水准点作为起测点,在1、3号出入口内布设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途,以各线路水准点为依据干脆进展各监测点的水准测量单点相邻两次的高程改变为本次垂直改变量,与初测高程的改变为累计垂直改变量 4.4.7 隧道构造自动化收敛监测点位布置:在2号线隧道内基坑投影范围内布设15个自动化收敛监测点,编号ASSL1~ASSL15;埋设:在2号线区间隧道大致小直径位置A点上安装自动化测距仪支架,并将自动化测距仪固定在支架上,使支架保持水平,见图4-7~4-9 图4-7 自动测距仪安装断面图 图4-8 自动测距仪安装图1 图4-9 自动测距仪安装图2 测量仪器:采纳激光测距传感器 GLS-B系列,测程0.05-200米,支持串行接口〔RS232或RS485或RS422〕,工业防护等级IP65,测量精度1.0mm。
测量方法: 将测距仪固定在隧道一端后,干脆用测距仪测量过该点的圆形断面的弦AA’(见图4-7)每次测量的距离与初始距离的差值为收敛累计改变量,两次测量的距离之差为收敛本次改变量 2.4. 4.5 监测点统计监测点汇总见表4-6表4-6监测点数量汇总表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3 五、监测精度及所采纳的技术措施3.1. 5.1 监测精度 〔1〕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M0?± 0.3mm 〔2〕水准闭合〔附合〕路途,闭合〔附合〕差 fw?± 0.3 N 〔N为测站数〕 〔3〕垂直变形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高程中误差〕 m弱? ±0.5mm 〔4〕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 ±3.0mm坐标较差或两次测量较差? ±4.0mm〔5〕收敛监测精度:测量中误差? ±0.5mm 〔6〕自动化收敛监测精度:测量中误差? ±1.0mm3.2. 5.2 技术措施 〔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工程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需按规定内容检 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前方能运用,并做记录归档。
遇特别状况〔如受震、受损〕 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运用〔2〕每月进展一次质量检查,连续两次观测结果进展比照,检查结果垂直位移检查高程与观测高程差值不超过±1.0mm每月对沉降 监测基准点进展联测,联测高程差值不超过±1.0mm,假设超限那么已新高程起算每季度进展一次维护保养、仪器保养 〔3〕水准测量采纳闭合或附合路途观测方法 〔4〕尽量做到测量定人,定仪器;观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测量数据 有疑问时,应做到反复观测找寻问题缘由〔5〕对布设的监测点明确标识,并向有关单位提出爱护要求每次检查监测点的稳定性和牢靠性,当发觉监测点被破坏或不稳定时,刚好补充布点,假设条件不允许时,马上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