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艺节目怀旧之风的流行探析.docx
8页综艺节目怀旧之风的流行探析 钟雪玲(嘉应学院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 514721)摘 要:综艺节目不管是以往个别形式的怀旧还是如今整体的的怀旧,从时间的序列上,它们构成了综艺节目荧屏上怀旧的趋势演变;而从情愫坐标上,怀旧情绪的延伸与扩大俨然构建了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折射着内心,反映着现实,更映射着历史诸如此类的联系必然陷入形而上的思索:怀旧为什么始终挥之不去?Keys:综艺节目; 怀旧; 消费; 记忆; [来自www.lW5u.CoM]使用与满足J904 :A :1007-0125(2014)10-0103-032010年央视春晚节目上小虎队的重逢一幕感染了荧屏前的观众群体2012年春晚,恰逢春晚三十周年,打造团队精心设计了“致敬三十年”,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再次搬上了荧屏亮相于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晚的张明敏,当年身穿中山装,系着围巾演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唤起了所有中华儿女的中国心三十年后,当张明敏再度演唱《我的中国心》,不仅引发了全场大合唱,更让坐在观众席中的第一届央视春晚总导演黄一鹤潸然泪下这一幕幕情境不仅感染的是内心,而且带来的更为直接的效果是引领了各电视台的节目集体以怀旧主题出发。
因此,继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火遍荧屏之后,荧屏上又刮起了一股怀旧风潮如央视三套综艺节目频道的《回声嘹亮》、深圳卫视的《年代秀》、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等怀旧的情绪当然不是第一次释放,但相比于之前的怀旧形式—以怀念故乡为主题、或者访谈节目中融入怀旧情结、或者在节目某个环节中设置些许怀旧的场景—这些节目均“注重‘年代’的概念与中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将节目形式的炫目与节目内容的怀旧相结合,并以娱乐的形式表达,最终形成幽默而不低俗、怀旧但不煽情的话语风格”当然,不管是以往个别形式的怀旧还是如今整体的的怀旧,从时间的序列上,它们构成了综艺节目荧屏上怀旧的趋势演变;而从情愫坐标上,怀旧情绪的延伸与扩大俨然构建了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折射着内心,反映着现实,更映射着历史诸如此类的联系必然让我们陷入某种形而上的思索:怀旧为什么始终挥之不去,并让全民沸腾?一、“怀旧”本身的气场结构怀旧并未有现代和古代之分,在中国的诗词赋中有很多也是诗人词人用来描述怀旧情绪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怀旧于过去相连,过去的痛苦与欢乐移植今天,倒成了一种“甜蜜而忧伤的感情”群体在日常生活之时,触及各类事物,都会因为联系、想象或者回忆而不自觉地陷入对曾经的追忆中,这种追忆并不是纯粹的回忆,而是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从所有回忆中挑选出真正触动心灵的那一部分—这必定让人感到由衷的温暖,从而周而复始,群体越发留恋这种情愫的延续。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怀旧其实是具有亲和性的,它能尽可能地让你规避生活中不安分的一面,基于对现实的否定至少是部分否定和对过去的肯定之上强调在对遭遇的某种情调、感受、氛围和价值观的认同二是怀旧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从宽泛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回忆史,就是一部怀旧的历史让人痴迷的怀旧除开美好或者温暖,也还有主体和历史的一种对话荧屏当中的怀旧画面让谁更有触动?一定不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是还没有长大成人天真无邪的儿童,而是一定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或者是经历过岁月的沧桑、或者是承担过背井离乡的苦楚、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紧张和疲惫、或者是遭遇到理想的受挫与幻灭等等主体对于此时此景所能感受到的痛的程度往往与所经受的伤害程度有关,或者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失落或忧伤感,或者扩大发展成一种“文化悲痛”,也即一个个体对失去某种集体或共同联系的东西的反应: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文化家园,与一个更大的文化集团相联系的地方,相关历史等这种主体的存在本身就贴上了“历史见证者”的标签,而又在怀旧的历史中,让这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的情绪上升至崇高的审美体验中总之,“怀旧总是被想象成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它是某种朦胧暧昧的、有关过去和家园的审美情愫,不仅象征了人类对那些美好的、但却一去不复返的过往的珍视和留恋,还暗含了人类的某种情感需求和精神冲动”。
娱乐综艺节目以娱乐开心见长,而毕竟娱乐开心是短暂的,因此,在开心之余需要一种沉淀和积累这种沉淀需要有来自成熟的观众群体,也需要有来自有故事有历史的节目内涵此种状态下,怀旧的气场确实感染并融进了综艺节目,不仅让人有寻觅过去的无意识冲动,而在寻觅中,更因为经验和历史的契合,使得人有了理性化的意识行为归根结底,怀旧的气场来自群体又一次对生命经验有了历史的比较,并从中重新体味生命的涵义二、社会文化整体的氛围—消费中的记忆与想象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怀旧情绪是由于急速变迁而产生的机器替代了手工,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由此开始交通、通讯的日益发展使社会的运行速度愈来愈快,“由于城市生活的狂热节奏加强于社会的广阔领域,事件的发展更迅速了,整个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麦克卢汉如此说道工业革命乃至之后的社会给人带来的情绪更多都是一种家园变化后的手足无措和失落感,而怀旧本来最初被大众所理解的涵义便是思乡的情绪,于是对于家园的那种眷念席卷群体于中国而言,和西方国家相比,虽没有经历完整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或者后来被学者称之为因电子技术而带来的后现代社会,但社会发展的轨迹是向前的在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因技术的更新换代也让经济有了腾飞,人和人的交际和人的生活状态不可避免有了新的呈现方式,焦躁或者失落应运而生。
另外,中国在78年之前独特的中国状态让一代代人保持着特殊的心境和对生活的体悟方式以上的种种客观现实促成了怀旧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现代性深刻影响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法国社会学家德波和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进入了“景象社会”或“拟像的世界”,现在社会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经济理论里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现在的消费很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符号的消费,是一种消费文化怀旧成为社会文化事件便在高度与深度上有了神圣的光环,必将成为各类大众媒介关注的焦点,则在通过技术传输信息的路径中,怀旧情绪浓缩成一种符号,供观看者“膜拜”因此,怀旧正是一种文化,一种符号在众多的现代怀旧事件与现象中,我们总会发现商业运作的身影,即怀旧在日常物质消费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商业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普遍,它们总是在竭力迎合怀旧人的心理需求:如怀旧餐饮、怀旧服饰、怀旧歌曲、怀旧电影、怀旧装修等怀旧作为一种古老的情绪,在社会各类媒介的运营下,如今正在成为新的大众消费我们去往每一个大都市可随处发现以回味前某一时代的饮食和生活环境为主调的众多餐馆和酒吧、茶馆,以及充斥在服饰市场上的那些经久不衰的唐装、旗袍、手工制品、草编物品、蜡染棉布等。
这些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怀旧情绪,通过商业运作,在人们大量的物质生活消费中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反复得以体现而在文化产业,像老歌重唱、历史电影复拍、复演,更是屡见不鲜如在流行歌曲创作中,怀旧内容大多涉及难以忘记的室友、同桌、校园、爱情、成长时的苦恼与迷惘,可以说是在往事中打捞温情,体验着一种久远的记忆电影中的怀旧内容倒更多隐射着一代人的情怀,实质就是一个有关于记忆与想象的符号2010年,80一代三十而立,社会掀起了关于80一代成长以来每个阶段所经历过的集体怀旧它们正是通过网络、电视、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媒介传播开来80一代的怀旧像是一个起点,在中国的各个年龄阶段身上蔓延综艺娱乐的怀旧节目何尝又不是在电视媒体的推动下完成的是一个符号的传递呢?电视节目并未像电影一样叙述故事,只是截取任何过去年代的一个元素,以元素为符号,或者说话题,再加以延伸,便谱写了我们共同回味的年华因此,大众媒介起着真正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慢慢地推动着怀旧成为一种氛围,在氛围中又加大砝码,将怀旧进行到底三、受众倾于怀旧心理:使用与满足大众媒介的参与,怀旧成为消费文化,我们便提炼出两个群体: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在整个怀旧文化的营造下,创造主体一方面是承袭社会文化,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通过自己对怀旧的理解而把怀旧打造成可供欣赏的娱乐模式,其中不乏主体自身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认同感。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行为其实都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主体性的一种自我实现和“认识你自己需要”的产物创作主体精心策划“小虎队”的重逢,也是在极力还原自身当初的情感与生活状态而另一方面同样是在契合受众的观看心理在传播学中,对受众的心理和受众行为进行微观考察,有一种叫做“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就是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娱乐中的怀旧情结,正是利用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来满足受众,而受众的满足感又直接促进了创造主体的动力和激情因此,这是互动的两个群体具体而言,受众的期待满足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安全感的获取填补精神空虚、重获精神寄托,是最为常见的利己意识行为在生活中,群体往往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冲动当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于破碎化和表面化,以致群体逐渐失去自我确认自我或整理生活,把握自身主体性则是最为深层的趋利避害意识行为怀旧从个人行为来说,是为了不迷失自我,不断确认自我,从而确认自我存在价值意义怀旧类的综艺节目,基本上都能让观众体验到安全感充满时代印记的老物件、一首能勾起人们回忆的老歌、幼年常玩的游戏,这些都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并对人的自我整合、自我建设非常有益。
二)身份的认同正如创作主体在抒发认同感一样,受众在观赏节目时从各个细节之间体味出的一种和自己生命相关的认同感从深层次分析,认同是一个深度的话题,包括各类身份的认同这种深度的认同并不是说单给一个场景就能体现出来,而是这个场景和此时此地的受众人经历与情感完全的契合过去不是由于它自身才有深度的,它甚至不使我们感动,因为真正感动我们的是过去和现在在我身上的汇合,也许还有这生活的奇巧可能为我安排的这种汇合的突然性和意外性所以深就存在于我们对过去的使用之中”契合中,情感不分阶级与层次,历史与记忆完全本真的展现在《年代秀》中,创作团队呈现的服装与道具完全令受众人“着迷”,在“着迷”中,无论是边缘群体还是中上层群体,都在这种怀旧的表征体系中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与价值感怀旧所指向的或者是借助个体记忆获取本体的安全,或者是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三)“在地”的归属感从空间维度来说,怀旧的另一个内涵就是寻找永恒的在[来自WWW]家感”当受众从怀旧的节目中观赏曾经熟悉的场景,在获得安全和自我认同时,最为根本的是再一次形象性地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与过去与家园与自己曾经的历史血肉联系,心心相惜的深深依恋之中。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的“致敬三十年”,与其说受众回忆起的是当初那个年代一起经历的故事,不如说是这些故事让我们深思曾经我们生活的家园的一切面貌相比于今天,家园变得太多太多而家园的另一层涵义我们不能忽略中国近年来城乡的变化致使很多人已经远离家乡,一直处于在路上的流浪感因此,怀旧节目带给受众的大概更多是我在哪何处是家何时能回家的终极追问了,但毕竟从想象和追忆中完成了一次“回家”之旅Reference:[1]陈扬.<年代秀>:怀旧情绪的视觉盛宴[J].电影评介,2012(8).[2]余杰.心理学视野下的现代人的怀旧情结[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2).[3]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4]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作者简介:钟雪玲(1979-),女,广东蕉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