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炼诗歌中的“剑”意象古代文学论文.doc
3页沈炼诗歌中的“剑”意象_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明代沈炼以刚直见称,他的诗文劲健有气,郁勃磊落,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剑在沈炼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沈炼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 历史 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沈炼;《青霞集》;剑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沈小霞重会出师表》讲述了一个忠臣死难的故事其中的沈青霞并非小说家杜撰,而是历史上实有之人沈炼(1507-1557),字纯甫,一字子刚,号青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县令,茌平县令沈炼幼有大志,文武全才,下笔辄万言而不能止生性刚直,不附权贵,故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过好长时间后才为锦衣卫炼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曾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遭迁杖五十,削官为民后受严党诬陷,以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罪名,惨遭杀害有《青霞集》传世 沈炼以刚直见称于时,“遇事直前,一无顾虑”(季本《送沈子刚起复赴京序》)[1],反映在作品中“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2]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
在《青霞集》[3]十一卷中“剑”字共出现112次其中卷一6次;卷二2次;卷三9次;卷四2次;卷五23次;卷六43次;卷七20次;卷九1次;卷十2次;卷十一4次其中有3次指剑阁其余109次均指宝剑而以三卷诗中出现频率最高,卷五至卷七中共出现84次(2次不是指宝剑的除外)若将“太阿”“干将”等 计算 在内,则数量会更多 沈青霞借用“剑”主要表达以下几方面内容: 1、报国吟 沈青霞思想感情的基调是忠君报国,他有着为国除奸、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其《报国吟》云:“长安近兮我所思,决壮猷兮日孜孜龙有翼兮凤有文,骥悲呜兮思其群世路隘兮谁当辟,抚长剑兮凌青云卷五)长剑是其济世理想的具象化,从军杀敌则是实现其理想的主要手段《青霞集》中许多以《出塞》、《从军行》为题的诗歌,多以宝剑作为抒发感情的媒介如“男儿从来通六艺,不分尘沙杂边骑剑磨流出射斗光,赋成常有凌云气卷五《古从军行》)“生悬宝剑报君恩,自许青萍气不凡若遣海波清未得,玉颜何用立乾坤卷七《出塞曲》其二) 其它一些咏怀赠别作品也常表达与此类题材相同的感情,且也多将宝剑这一意象用于诗中如:“余亦沧江学剑人,十年为吏在风尘请缨自羡凌云客,投笔曾无出塞辰”(卷五《送吕子出游宣大》),“黄云马首横,仗剑赴边城。
虽歌出塞曲,讵谓从军行炎夏征途壮,河山旅望惊从来班定远,曾是一书生”(卷六《送岑山人出塞》),“浩浩穹壤内,一气常感通山河献灵秀,生有百代雄龙蟠抱三辰,虎踞经八戎风云随指顾,日月回掌中手提属镂剑,目送塞上鸿岂无声色资,惭愧海宇空男儿不命世,何用悬朱弓”(卷五《咏怀三十首》其五),“中原消息近何如,故旧无人问谪居报国惟怀三尺剑,筹边空作万言书春秋首止曾题笔,南北音尘已食鱼一片苦心悬碧落,风烟浩浩独怜予”(卷六《咏怀二首寄徐太保》),“平生胆略好封侯,夜读阴符晓未休为问张华龙剑在,借余一斩月氏头”(卷七《寄张有功十六首》其十二) 在这些作品中,剑是其忠君报国的武器,更是其思想感情的象征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其诗歌获得一种凌厉的气势故茅坤《青霞集序》评曰:“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青霞集》卷首) 2、侠客行 在 中国 古典文学中,侠客是文人经常描写的形象唐代诗歌中以《侠客行》为题者颇多,尤以李白的作品为著他所解读的侠客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侠。
沈青霞理解的侠客与之相似,但多了忠君报国的特点《侠客行》:“从来好游侠,宝剑不曾离白马驰长道,黄金报所知风流倾斗酒,调笑折花枝唯有燕云念,平生未肯移卷六) 同时沈青霞更强调侠客不依从权贵的独立品格,在卷六的同题作品中他写道:“北里新名侠,门多隐者车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与其时代特征相联系,则作品借助侠客形象所表达的是文人的高洁品质,宝剑时刻不离身则与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屈原《涉江》)有着相同的意义风流倾斗酒,调笑折花枝”等内容则是沈青霞疏放性格的体现,同时也与晚明士风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 3、伤歌行 抚剑思用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战国策》曾记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倚柱弹剑,歌“长铗归来”的故事之后如王昌龄、李白、杨万里、苏轼等均曾在诗中予以运用 沈青霞《伤歌行》云:“淡淡浮云生,飒飒秋风来客子坐愁思,抱剑久徘徊中朝授官爵,本以恤民灾时俗竞繁华,弃置不复怀朝游过上苑,夕宴登高台弦歌满堂下,旨酒盈樽罍富贵岂不乐,贫贱多渴饥以言推所欲,均半育群黎卷五)耿介文人遭遇仕途坎坷的哀伤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导感情,而这种感情的抒发也常如冯谖一样,借“剑”来表达。
《青霞集》卷五有《咏怀》三十首,其八云:“始吾七龄时,宴息思天道精虑入窈冥,玄夜漫浩浩因念死生情,划焉动中懆人生既有终,神仙讵私好所期访真诀,炼药驻玉貌焉知五十秋,未得展怀抱弹剑将远游,沉忧彻苍昊其十八云:“越客逰燕赵,岁久若故乡被服多毡裘,挟弹戎马行颦眉忧国难,挥涕悲民殃有酒非不饮,所适非豆觞展书自低回,抚剑多慨慷终焉奋羽翼,六合为鹰扬其二十三云:“人心包天地,私意安所容区区营身术,咫尺生剑锋方其拘挛时,一介不可通忤心当路排,合意千里逢一人未成仇,万千憎其风譬如蒸沙粒,何由睹成功怀才不遇的忧伤、心系国难的愤懑与立志报国的慨慷都借用弹剑、抚剑等得到发泄 沈青霞与剑的关系密不可分,朋友之间也常以剑为礼物相赠送沈玄斋赠以剑,沈青霞以诗相酬,诗云:“宝剑相持赠,关河意气多题书悬日月,开匣隐星河学武心先壮,谈边色未和因君奉韬略,扬臂愿麾戈卷七《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陈松山赠以剑,多年后犹牢记在怀《把剑忆诸生陈松山》云:“陈生赠我剑,今复几春秋眉目隔河陇,恩情在枕头《青霞集》卷七)沈青霞送友人赴任,也以宝剑为赠,《送陈户曹赴南部》云:“年少异冯唐,风流汉省郎金陵千里道,粉署几枝香意气壶浆集,声名歌吹长。
黄金知不顾,赠子以干将《青霞集》卷六)青霞门人王元敬所编《年谱》记载: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先生至京邸一日,饮宾于庭,有道人因谒者进,持一利剑赠先生先生把玩喜而问曰:“剑值当几何?”道人曰:“非百金不可得,然大人烈丈夫也,故携此赠,勿愿金也遂长揖去,出门忽不见,盖仙云先生大喜不自禁,以为得上方斩马剑,君侧之奸可除矣既而拔剑起舞,有黄布如盖从空飞来,又有只鹤来自南,长鸣数声北向而飞,与剑舞相上下舞罢,鹤乃栖于庭畔累月,迨先生抗疏直诋严氏,后遂戛然飞鸣而去《青霞集》卷十二) 此事多半出自其门人杜撰,但也表明沈青霞好剑出名在友人赠诗中,我们也常见到将沈青霞与剑联系在一起的情况如谢榛《忆沈子刚》云:“北风吹短发,塞上独踟蹰身远艰危过,天高意气孤寒声催白雁,秋色老黄榆说剑儒生在,淹留是壮图《冯郡丞汝言入计暂还海口,吴郎中峻伯、沈参军子刚出饯同赋,得山字》云:“岁暮长安送客还,驿亭疏柳不堪攀星轺欲发仍呼酒,春草相期一解颜陌上清霜迎剑舄笛中明月动关山海门冻合三吴舫,此日冯唐鬓易斑[4] “剑”这一意象在沈青霞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其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 历史 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
《汉书·地理志》载:“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5]这一传统在晚明演化为勇于任事,“重义轻利,缓急可赖”(季本《赠沈子刚别诸生赴京序》)的文人品格,虽然他们的剑术可能并不高明,兵法也不实用,但这种豪侠之气却凝结为文学作品中荡气回肠的优秀诗篇,与作者磊落的品行相映生辉 参考 文献 : [1]季本.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24 [3]沈炼.青霞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谢榛著、李庆立校.谢榛全集校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143、366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