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苏教版第四册《识字6》.doc
8页案例:苏教版第四册案例:苏教版第四册《《识字识字 6》》案例:苏教版第四册《识字 6》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23案例:苏教版第四册《识字 6》作者 陆凤娟风琴 钢琴 提琴 黑管 长笛 吉他 碰钟 木鱼 铃鼓 二胡 古筝 琵琶第一板块——创境设趣操作一:创设“森林音乐会”的情境教师前在音乐教室的黑板上画好情境图(即中小动物们正在兴高采烈地演奏着各种乐器) ,再把各种乐器展示在音乐教室的两边,并分别放上了与之相对应的写有乐器名称的词语卡片操作二: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预备铃响起,教师步入教室,用神秘、兴奋的语气说:“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音乐教室开‘森林音乐会’呢,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块儿去参加,大家愿意去吗?”学生怦然心动,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热情高涨第二板块——交往互动操作一:“我”与乐器零距离让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带着新奇的心情自己看一看各种乐器的造型;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各种乐器,体验一下那种感觉;认一认各种乐器的名称操作二:在互动中识物认字1.在交往互动中认字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借助拼音把词语卡片上的乐器名称大声地读给同学听,听的小朋友注意他是否读准了每个字的读音,并互相帮助纠正。
2.在交往互动中识物充分发挥班级中会演奏某种乐器的同学在交往互动中的作用如:让学习钢琴的同学为其他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钢琴的知识,然后为同学们演示一下,演奏一首小曲子让学生历经读词语、听介绍、看演奏几个环节,在这种宽松的交往式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各种乐器的特点和音质,以及吹、拉、弹、打击、碰撞等不同的演奏方法,学会了表示乐器名称的词语第三板块——交流展示操作一:“我”能读准出示中的四组词语,让学生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棒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可以一组一组词语地读,再将四组词语连起朗读以多种形式朗读,一方面进一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情况,促使学生熟读成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词语的识记操作二:“我”能说好让学生选择黑板上展示的情境图(即多幅小动物演奏图) ,请学生说出小动物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学生兴致盎然,有的说:“小熊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歌,你看他多陶醉呀!”有的说:“猫咪小姐也参加‘森林音乐会’ ,她打起了铃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有的说:“老鼠先生唱起了男高音,老鼠夫人弹奏着钢琴为他伴奏 ”……操作三:“我”能写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识记字形如:“钢、钟、管、筝”学生都可以用学过的熟字“刚、中、官、争”通过换偏旁或加偏旁轻松地记住。
“琴”的下面是个“今”, “铃”的右边是个“令”,容易混淆,教师作重点指导:两个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它们的读音记忆,琴(qín)——今(īn) ,铃(líng)——令(lìng) 最后学生认真书写词语,并上台展示自己写的字,集体评议,哪里写得好,指出哪一笔写得不好,并在展示台上修改,促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新标,新教材,如何让“活”起,一直是我们认真思索并努力去探索的问题上面这则教学案例,在语教学的操作层面上诠释着新标的一些理念,给我留下许多思考和启示启示一: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性指导取代权威性传授新标要求教师要准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此案例中教师就把准了这一定位,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走下了神圣的讲台,摒弃了“一言堂”和“钢性灌输”的做法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乐器上摆着的词语卡片去认识乐器,自己去读准词语,自己去倾听各种乐器的声音,自己去发现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教师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看、听、摸、认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历经学习的过程,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启示二:注重互动交往,用动态的建构取代静态的接受。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案例中教师几个板块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这样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第一板块中,教师把枯燥乏味的识字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出,别出心裁的地设计了“森林音乐会”,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赞可夫指出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第二板快中教师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与乐器零距离接触,认一认各种乐器,摸一摸各种乐器,听一听会乐器的同学的介绍,看一看同学的演奏,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堂不再如“死水一潭”,而是充满活力生机一片,让人感受到堂上生命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的另一种魅力——“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http://61132120210/tblg3/user1/94/index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