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体介绍与实施建议.docx
21页必修下册整体介绍与实施建议—、本册教材特点统编必修下册教材在总体思路、整体结构和基本特点上与必修上册教材保持一致两册教材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全面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力争既继承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贯彻守正出新的原则,既不故步自封、盲目崇古,也不脱离现实、一味求新另外,与必修上册教材相比,必修下册教材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和属于自己的特点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是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都要求不同册次的教材之间,甚至同一册教材的前后单元之间,在人文主题的深度、知识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同一任务群内容的学习难度等方面,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体现出学习层次的不断提升必修下册教材必须满足这些要求,遵从这些规律,在必修上册教材的基础上谋求改变第二,高一学生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已经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般特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语文教学,都需要对此有所因应如果说必修上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要帮助学生从初中语文学习转向高中语文学习,那么必修下册教材就要比较全面地展现“高中语文”的特点,如知识的结构性,思考的深刻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欣赏规律的努力,以“暗示性”为中心梳理、辨析、比较有关树和叶的诗歌语词,探究诗性的由来,比较诗歌语言的细微差别。
本文带有老一代学者从容不迫、细致深微的论述风格,也带有林庚先生学术论著常有的诗意在确定教学重点时,要注意不宜将本单元等同于“说明文单元”,事实上本单元中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复杂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虽然这些选文或多或少是有说明成分的总体而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可以设定为抓思路、抓概念、抓应用所谓思路,既指文中所写的科研研究的思路,也指文章本身的写作思路所谓概念,既包括核心的关键性的概念,也包括行文之中涉及的概念所谓应用,既指运用选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实际问题,也指借鉴选文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还指对选文涉及的领域或话题展开自主探究第四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该学习任务群在统编教材中唯一的对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要特点是贴近信息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教材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其基本思路大致如下:活动一:以具体的活动把握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重点在“知”,实质是“做中学”活动二:利用对传媒的了解来完成较复杂的活动,重点在“行”,实质是“学中做”i活动三:在熟悉传媒的基础上学习辨析媒介信息,重点在“辨”,实质是“综可以说,这三个学习活动前后衔接,相互勾连,情境一个比一个复杂,任务一个比一个综合,研究性一个比一个强。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知识、概念的学习,但教材的设计是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也尽量减少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运用知识本单元还附有三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源”,分别是《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既有专题论文也有报纸评论,既有历史省视也有当下观照,既有语言视角也有社会观察这些文章不是课文,不用讲授,应由学生自读,作为背景知识,深化学生对传播媒介的认识同时,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些研究角度或话题,比如,传媒与语言的关系,网络语言的特点(不同于初中阶段只是关注网络词语),传媒与知识传播的关系,网络社区的规则意识与伦理建设,等等这些都为教师自主设计学习活动提供了某些帮助第五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所选四篇文章分为两课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合为一课两位革命导师的演说相互呼应,都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都提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可谓两篇不可多得的革命雄文。
李斯写于封建王朝拉开大幕前的《谏逐客书》与林觉民写于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时的《与妻书》合为一课前者从天III下国家立论,很好地隐藏了个人的利益与目的,后者从夫妻之情入手,扩展到天下万民的前途;前者理充辞沛,不容置辩,后者缠绵深挚,义薄云天:专制时代的能臣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气象迥异这两组文章内容都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组合内部形成良好的互文关系,值得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挖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可以设定在针对性、思路、表达策略上,因为演讲词和书信都有着实际的交流功用,或鼓动,或纪念,或劝谏,或倾诉,所以应充分重视文章的针对性,只有话题真实、有为而发、目标具体,文章才能有针对性同时,只有思路清晰,才能将针对性落到实处,即使饱含感情的《与妻书》也不例外当然,话题选择、目标确定、思路构建都离不开具体的表达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些表达策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而IIII言,有三个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第一,作者怎样使表达策略与表达目标相适应;第二,文章运用了哪些整体的表达技巧(与思路密切相关);第三,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哪些具体的特点第六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文体为小说,这是统编高中必修教材中唯一的纯小说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小说,也有带有一定传奇性的文言短篇小说,还有现代主义小说。
《祝福》既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名作,也是批判中国几千年来封建伦理、道德、社会的力作,独立作为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作家犀利的批判眼光与卓绝的艺术创造,从鲜血淋漓的罪恶到引而不发的桎梏,从跌宕起伏的情节到波澜不惊的叙述,不同的艺术形式与不同的内容主旨融合得天衣无缝《促织》与《变形记(节选)》都有“人化为虫”的情节,虽然作品的主旨、风格迥乎不同,但对社会引发的“人”的扭曲的揭示同样深刻在教学中要注意小说作品向内和向外的两个深刻性,理解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孤立地欣赏人物形象,也不空洞地看待批判性;还要充分注意贯通与差异,在比较中强化对小说艺术多样性的认识确立单元教学重点时,可以注意批判性、专业性、虚构性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小说的批判性往往不是简单的“以好批坏”,而是存在于人物与环境的互动中,其矛头往往指向社会和人性,而不只是个别人物的品行道德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抓住情节的突转、关键细节和人物语言这些要素,能帮助学生比较好地把握小说艺术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或较有兴趣,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从叙事视角、故事母题、语言塑造、距离形成、非逻辑手法等角度去解读文本。
在本单元的读与写教学中,都要重视虚构,学习赏析虚构并尝试自主虚构过去我们过度强调小说“源于生活”,过度要求学生“写身边发生的事”是偏颇的,虚构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普遍存在,教学中要重视虚构,要肯定有价值的虚构1第七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阅读《红楼梦》和必修上册教材要求阅读的《乡土中国》相比,《红楼梦》的篇幅要长得多,也复杂得多,但由于统编初中教材有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章体小说的要求,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所以《红楼梦》并非学生不可逾越的“高峰”为了帮助学生读完、读好这部长篇巨著,教材主要设计了两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整体介绍《红楼梦》的主要特点,而不是如以往的教科书那样概述小说的情节内容教材中提到的六个整体把握小说的要点,直接针对《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特出之处:1 .有明确的情节规划(同时具有隐喻性较强的整体图景)O2. 篇幅较长,头绪较多3. 人物众多,塑造成功,关系复杂4. 主要表现贵族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力强5. 反映社会生活既深且广,态度评价含而不露6. 语言极具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六个要点已经为学生把握《红楼梦》指明了阅读整本书时不同的关注重点。
从“红学”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六个要点显得比较普通,但它们涵盖了《红楼梦》的主要特点,又能与学生阅读小说的既有经验相贴合,对一般高中生的阅读来说是比较适宜的教材还围绕《红楼梦》的这些特点设计了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单元内容的活动性这些学习任务的难度、性质均有所不同,提供了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以及概括、品赏、分析、梳理等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学写=1综述”的写作任务,看起来似乎有点“跑题”,但实际上一书成“学”的《红楼梦》,可以写的综述很多,而对《红楼梦》这样厚重的作品的深度阅读或专题研究,也必须建立在前人阅读经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此,这个写作任务实际上是很好地融合在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之中的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安排了唐、宋两朝的文言文各两篇相比于第一单元诸子著作的以大经大道为主,本单元的选文都以具体的政论为主,体现了核心理念与具体论点、一般意义上的观点呈现与比较完整的专门论述之间的区别《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政论,且具有很强的对象感,前者重提儒家倡导已久的君道,后者则为自己的新法辩护,看似一重旧典一趋新路,实际上都是针对现实发出的深刻议论。
《阿房宫赋》《六国论》的文体不同,写法各异,但都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以古鉴今,体现了中国文人浓厚的历史意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把重点放在利用经典文言文来学“论”上但是,不要过度强调议论的技法,而是要突出“理性的深化”论题的选择、思路的搭建、破立的配合、依据的寻找、论述方法的运用、推论过程的形成,这些看起来是写作技巧,实际上是理性的足迹利用古人的智慧,促成高中生理性(包括现实理性和历史理性)的成长,可能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价值教材给出的单元学习任务本身突出了观点碰撞、理性表达、合理质疑等发展理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理性的光芒下健康成长三、教材实施建议语文教学不应是“一课一课教下去”,也不是“一单元一单元教下去”,而是要对整本教材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在整体层面上做出教学规划,关注一些具有共通性的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单元、各课、各课时的教学设计这里结合必修下册教材的情况,给出一些整体性的教材实施建议,具体的单元教学建议,请参阅各单元的介绍内容第一,注意学生的既有基础,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转型与跨越虽然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教材,教师在使用时仍要关注和初中阶段内容的衔接=1与跨越:所谓衔接,是指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的相关基础;所谓跨越,是指基于对学生基础的了解,设计具有高中特点的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九年级下册安排了一个戏剧单元,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排演为主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学生都可能表演过,特别是《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前者带有诗剧的特点,有篇幅较长的独白,与《哈姆莱特(节选)》有相似之处;后者是人物立体、人物关系复杂的话剧,与《雷雨(节选)》有相似之处(尽管从整体来看《天下第一楼》更接近《茶馆》)也就是说,对《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的阅读与排演来说,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