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胶州城乡地名.doc

62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09860646
  • 上传时间:2023-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9.50K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胶州城乡地名2010年6月胶莱镇刘家花园相传村土地庙碑记载,明代天启年间(162X627)立村,原属刁家丘刁员外的花园,后由刘姓看园,繁衍成村,命名刘家花园沟西相传建村在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因村址在梁沟河西岸而得名沟东该村原与沟西是一个村,1961年分为东西二村这里河流纵横,是胶莱河、胶河、助水河、梁沟河交汇处,解放前,水患不断,为避水患水利的需要,村庄向西南迁移2公里刁家丘刁姓立村,村落地势较高,被叫做刁家丘备注:建村年代不详大约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距今有500余年河南清顺治八年(1651年)吴姓分支从平度吴家口搬到此地,人口日旺,因地处胶莱河南岸,遂以河南命村备注:相传明末仇姓立村,名仇家街陈家村相传明朝时有陈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陈家庄铁家庄后因村内铁匠驰名,遂演化为铁家庄备注:相传建村于明末清初,李姓由山西迁至平度黄丘,后迁到这里立村,原名黄泥崖,因地处黄土岭得名《重修胶志•建路》记为铁家庄杜家庙相传清朝杜姓立村取名杜家口,后因村前修起一座庙宇,遂改叫杜家庙孟家相传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张、王、孟三姓立村,后来孟姓成为主姓,取名孟家孟家庄建村年代不详。

      道光二十五年版《重修胶志》记为孟家庄相传是孟姓立村尹家庄建村时间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尹家庄杨李庄相传明万年间杨姓从平度洪沟迁来立村,取名杨家庄麦丘因村西北有一大土丘,立村后,取名麦丘备注:建村年代不详群众讹传在春秋战国即有脉丘之称还有的说明永乐年间从云南移民来此立村《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麦丘庄小赵家相传元末明初,赵姓从四川天水迁来立村,原名老鸦庄,后改为赵家庄后有几户移到河北另立新村名小赵家备注:(天水县应在甘肃省,今天水市北道区)大赵家:相传元末明初,赵姓从四川天水(天水县应在甘肃省,今天水市北道区)迁来立村,原名老舌鸟庄,后改为赵家庄后有几户移到河北另立新村,名小赵家,此村遂改叫大赵家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涝洼老舌鸟与涝洼音似,原名应为涝洼田成屯建村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叫毛公屯,属田成屯社,民国时去社,毛公屯便改称田成屯刘家荒相传为刘姓从闸子集迁来立村,因是一片荒原,便取名刘家荒以纪念拓荒立村的不易建村年代不详《重修胶志•建路》记为刘家荒前进相传清康熙年间立村,原名小官庄,后因村内修了一座灵神庙,遂以庙名命村1943年1月28H,中共县委及独立营在灵神庙被日伪60余名骑兵包围胜利突围。

      北店子因地处去平度古道,村里有开店的,遂被叫做店子后河对岸又立一新村叫河南店,该村也被叫做河北店(见《重修胶志•建路》),又叫做甘沟店后演化为北店子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唐朝时移民来此立村南店子因河北有个店子村,遂被叫做河南店,后演化为南店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村内有明代古槐树一棵南顶子因地势较周围高,故名顶子该村名南顶子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顶子庄后分为二村,该村名南顶子,北顶子在平度市夏家庄相传明成化年间(距今500多年),有臧丕福,高福先二人迁来立村,名万家庄后来胡、薛審姓移入,百年前逢、王、陶姓人口增加,改村名夏家庄有说为纪念夏禹子孙而得名,无考郭家瞳永乐年间郭福兄弟从即墨逃荒至平度,后又到此落户,人丁日盛成为主姓,遂改为郭家庄建村年代不详传说在明代前叫马家庄沟里后因村西、北两面均为利民河所圈,处在沟里,遂被叫做沟里建于清康熙年间,据84岁老人刘洪福讲,从前叫丰大庄《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丰大屯苍古屯名称来历不详,有说原为唐王收藏军粮处,取名藏谷屯;有说村四周土围子上长满苍子,遂取名苍谷屯,后演化为苍古屯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立村。

      《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丰大屯詹家庄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李家庄清康熙九年詹姓迁入,李姓在该村渐无住户,遂改为詹家庄相传元代初年建村,距今已有720多年历史南王瞳张治任从周家村(今属李哥庄镇)迁来立村,因位于大王町的南面,取名小王町后演化为小王瞳(瞳作村落解)或南王瞳相传建村于明崇祯年间古兰因有一由西南向东北的土埠,名古岚,村以此为名后演化为古兰相传清康熙八年(1669年)立村解家大高建村年代不详建村时间应该在其他大高建村之前,《重修胶志》建路和开方图都记为大高,说明其他大高都是以此村得名后分为赵家大高和解家大高孙家大高张家大高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从小云南鸡市胡同迁来立村,《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北大高后演化为孙家大高赵家大高建村年代不详,应该建在其他大高之前,《重修胶志》建路和开方图卷都记为大高,说明其大高都是以此村得名后分为赵家大高和解家大高中大高这里在这沽河西岸,大海潮只能到大回流,为避水患,选择高地建村,取名大高随着人口增加,出现了几个大高,该村居中称刘家大高,后演化为中大高相传明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刘姓立村《重修胶志•开方图》也记为中大高小高西北庄因座落在大高村西北,故名西北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刘姓从云南省狮子口红旗街(狮子口应在陕西镇安县,产铁贵州省有狮溪口)迁来立村徐家闸子臣从云南迁来立村,地处胶莱河闸之旁,名徐家闸子建村在清道光年间赵家闸子后赵姓迁入,成为主姓,改名南头赵,后演化为赵家闸子相传建村于在明永乐年间,曹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闸口清道光二十五年版《重修胶志》记为闸子南头刘家闸子闸子集因地处胶莱河陈村闸,建村后又是集市,故称闸子集建村于永乐年间沙沟建村于明永乐年间,朱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杀猪为业,被叫做“杀猪台子”,改名猪旺村后朱氏在该村无人家,遂以自然实体沙沟为村名十五亩地村建在叫十五亩的地块上故叫十五亩地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从安阳迁至大回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孙氏子孙迁到此地花埠顶后因村四周低洼,村落高出,雨涝季节如花盖顶,故被叫作花埠顶建村年代不详道光版《重修胶志》已有记载传说大回流邢姓迁此立村初名邢家庄撑角埠名称来历,有说这里地势低洼,汛期一片汪洋,从一角可以撑船进村一说西有高埠名宁家莹,向东延伸一角,村建在撑出的角下故名建村年代不详,《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撑角埠,建路卷记为大家埠大回因大沽河随海潮最远可到该村,村名遂叫大回流。

      后简化为大回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姑表兄弟从云南大槐树底移来立村小回因村东北有大回流遂叫为小回流后简称为小回相传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从小云南迁来立村《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小回流姜家街明万历十年(1582年)姜琛从云南交趾国移来立村,为纪念原籍故土,以街命名为姜家街道光版《重修胶志》无载,宣统三年(1911年)姜家街属韩信区尹北社明朝云南无交趾国,有交趾城,属西畴县前韩哥庄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兄弟二人从云南鸡市胡同移来立村,大哥在前,二哥在后,分别立村,名前韩哥庄,后韩哥庄后韩哥庄相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兄弟二人从云南鸡市胡同移来立村,大哥在前,二哥在后,分别立村,名前韩哥庄,后韩哥庄五里推子古代记里程的土堆,因据胶城三十五里,此为通平度、莱州府的古道,故以推为记(墨河西岸原有交界碑)O立村后以推命名,后为便于口语,简化为五里推子传建村在清初距今约400多年前,原名三十五里丰推庄《重修胶志•开方图》标为五里推西岭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二十五年版《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葛埠岭清宣统三年(1911年)胶州改6乡为13区,卢公区时家庄社辖东岭、西岭,是葛埠岭分为东岭、西岭两村之始。

      东岭建村年代不详,道光二十五年版《重修胶志•开方图》记为葛埠岭清宣统三年(1911年)胶州改6乡为13区,卢公区时家庄社辖东岭、西岭,是葛埠岭分为东岭、西岭两村之始王珠相传建于唐代(年月不详)O名称、含义无考原名王柱据说与村内曾有唐代庙宇广昌寺有关《重修胶志•建路卷》载南王柱属家庄社是古代祭天地、五帝的固定场所,祭坛上有柱,后演化为珠、朱,音同字异但从村西古汉墓断定,早在汉代即有人定居辛庄马店镇宋家屯相传最初为纪姓立村,名纪家庄后宋姓又在南面居住,成为村庄的主体,遂逐渐被称为宋家屯建村在明末清初之间,《重修胶志》记作丰收庄咸丰^一年(1861年)9月12日捻军二次攻打宋家屯围子,被击退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宋家屯支部在该村成立,是我市最早的党支部,也是全省早期村党支部之一是年11月中共胶高地方委员会在该村成立夏于庄相传夏、于两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夏于庄建村年代不详,《重修胶志•建路》就有记载官路因位于明清时胶州去平度、莱州的官道上,群众称古道为官路,村名故称官路建村年代不详王家河头明洪武年间,王来东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碧沟河源头,取名王家河头白家屯相传明永乐扫北时,有姓白的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青邑屯,后改为白家屯。

      明清时属民屯,是清代胶州十六民屯之一韩家村朱家寨相传为明朝朱姓从小云南迁来立村,为与大寨,小寨相呼应,取名朱家寨建村年代不详陆家村相传南宋淳熙年间(距今有800多年),有六户人家到此落户繁衍成村,取名六家村,后演化为陆家村(陆读音lu)o清康熙进士,王绒字经千,胶州陆家村人,其先世从陕西迁来,王绒是十三世少贫,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任临淮知县,江南同考官、浙江布政使、刑部待郎以工部左待郎致仕鲍家屯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鲍、段、徐、郭等姓立村,名丰新屯(见《重修胶志》),后鲍姓成另主姓,改为鲍家屯大乍甫相传建村于明朝,因距胶州州署十五里,去平度莱州府的官道经该村,曾设驿递铺,遂以铺为村名后村南又立一村,以大小区分,该村称为大铺小寨相传明朝初年宋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初称宋家寨,北有大寨,遂叫小寨官庄因地处通往平度、莱州府的官道,曾设为官庄,据说现在仍有当年一眼古井,名叫官井相传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来立村大寨相传为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为防盗贼,村周树立栅栏,故名于家寨清代胶州设十二驿递铺,向北至平度有三铺是于家寨,夏于庄和新河后来南面有个宋家寨,为了方便渐渐收做大寨建村年代不详。

      东小屯相传明代张姓建村,名包烟屯,《重修胶志》标为丰益屯,以吉祥嘉言命名因西有鲍家屯,遂被叫作东小屯宋家泊子因地势低洼,集水成泊,故名宋家泊子相传清乾隆年间宋姓从西乡宋家庄(今胶西镇宋戈庄)迁来立村耿家庄因在楼子埠西,曾取名西楼子埠后来耿姓发展成为主姓,遂改为耿家庄相传名乐永年间由孙姓立村西草泊相传明永乐扫北时,有姜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地势较洼,多水泊和杂草,称为姜家草泊后发展成两个村遂以东西区分称为西草泊和东草泊O《重修胶志.建路》记载西草泊为草泊庄,东草泊为小草泊大约清末时更为今名杨家屯相传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城南杨家庙(今阜安街道办事处杨家庙街),后移到此地立村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开方图标为丰时庄《增修胶志》载宣统三年记为杨家屯楼子埠相传明永乐时建村,有财主在高埠上盖了一座楼,遂将村叫做楼子埠西面有埠,便以东西来区分该村叫东楼子埠,后来西楼子埠更名耿家庄东楼子埠也去掉了东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