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doc

315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01301232
  • 上传时间:2023-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1.50KB
  • / 3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目 录《论语》——学而 1《论语》——为政 21《论语》——八佾 38《论语》——里仁 56《论语》——公冶长 68《论语》——雍也 87《论语》——述而 107《论语》——泰伯 130《论语》——子罕 144《论语》——乡党 162《论语》——先进 177《论语》——颜渊 195《论语》——子路 212《论语》——宪问 229《论语》——卫灵公 252《论语》——季氏 270《论语》——阳货 280《论语》——微子 293《论语》——子张 301《论语》——尧曰 312《论语》——学而【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