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doc
3页2.7大气环境保护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教学重点: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保护的措施,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关注它,积极防治 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每一种环境问题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它的成因,才能进行有效的防治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程类型:综合课教学过程: (导入)目前,引起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危害2分钟) 一、全球变暖 (12分钟)1、现象: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6~0.9C0,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2、原因: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提问:目前地球上哪个地区的热带森林破坏最严重? 答 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破坏最严重,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原始林 3、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升高,造成海水膨胀而导致; 另一方面极地增温,会造成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例:现在农业发达的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变干旱,从而退化成草原;而高纬地区因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4、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2)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12分钟)1、现象:卫星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2、平流层臭氧减少的原因: 1) 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2)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据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就会增加2%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增加皮肤癌、损害眼睛、削弱免疫力等 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如农产品减产及品质下降、渔业产量下降、破坏森林等 4、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2)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 国际合作三、酸雨危害与防治(12分钟)1、酸雨界定:把pH值<5.6的雨水称为酸雨 2、酸雨形成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3、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能源最主要的为煤,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 4、我国酸雨的分布:(教材64页图2.39)92~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 我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酸雨区已覆盖我国面积的40% pH值<4.5的重酸雨区有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上海、江苏等地或答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杭州湾及其附近地区 提问:为什么我国酸雨的分布范围南部比北部广、东部比西部广? 答:东部、南部地区降水多,而北部、西部降水少,且东部地区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性燃料消耗量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南方地区土壤多呈酸性,一些地形闭塞、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酸雨分布与危害就更为严重 5、酸雨危害:(1)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乃至大量死亡 (2)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6、酸雨防治: (1)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我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来控制酸雨 课程总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5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