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防尘技术标准 (2).doc
27页煤矿综合防尘技术标准第一章 总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和《河北煤矿粉尘防治安全监察实施办法》等有关粉尘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行业相关的安全规程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标准第二章 矿井综合防尘系统技术标准第一节 综合防尘技术资料标准 一、建设矿井、生产矿井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综合防尘系统图,系统图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图纸应有如下基本构件:图名、比例线、方格网、经纬线、与采掘工程平面图一致的巷道和工作面、图例和图纸 (二)图例规定如下:图 例说 明颜 色 ¢**cm 防尘管路绿 色¢**cm * * 防尘塑、胶管路黑 色**KW, **m 动压供水泵黑 色续表图 例说 明颜 色井下水源点蓝 色 喷雾设施黄 色长*m,*排×*个,*m3水 隔爆设施绿 色 三通阀门红 色 转载点绿 色***m3,供井下*h 储水池黑 色 煤仓转载点绿 色 (三)图签式样、内容如下:*****矿井综合防尘系统图绘 图主管矿长审 核总工程师区 长主管总工比 例 尺制图日期(四)比例尺规定如下:1、30万吨以下矿井为1:500--1000 2、30万吨及以上矿井为1:2000 二、生产矿井必须有各种防尘技术资料台帐。
矿井防尘技术资料,包括工作面煤体注水台帐、工作面煤体注水钻孔施工台帐、隔爆设施检查记录、回采工作面测尘台帐、回采工作面防尘设施台帐、开掘工作面防尘设施台帐、开掘工作面测尘台帐、测尘原始记录、防尘管路台帐、其它工作面(地点)测尘台帐、防尘设施、管路检查记录、仪器维修检查记录、矿井粉尘浓度测定汇总表、矿井综合防尘设备台帐、矿井综合防尘管理牌板各种记录、台帐样式如附件2所示第二节 煤矿防尘供水系统技术标准一、供水水源技术标准矿井综合防尘用水可采用地面水源供水,也可采用井下水源供水但都必须满足矿井生产需要及环境卫生要求一)采用地面水源供水方式采用永久性静压水池时其容量不得小于200m3,并设有备用水池,其储水量不得小于井下2h以上的用水量1、用动压供水时,必须有随时可启动、功率不小于主水泵的备用水泵2、冬季时,地面水池必须有防冻设施3、出水口处应设网孔不大于0.3mm的过滤装置二)采用井下水源供水方式1、用动压供水时,必须有随时可启动、功率不小于主水泵的备用水泵2、出水口处应设网孔不大于0.3mm的过滤装置三)综合防尘供水水质标准1、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150mg╱L2、悬浮物的粒子直径不得大于0.3mm。
3、水的PH值应在6~9.5的范围内如果水源水质的PH值超出规定范围时,必须经过中性化处理后方可进入防尘输水管路4、其碳酸盐硬度应不超过6 mg.e╱L5、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L6、防尘供水系统主干管路入水处必须设置水质净化装置四)防尘用水水质检验,每个水源点水质检验周期为6个月二、矿井防尘供水量技术标准矿井防尘供水量必须满足所有的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主要运输巷道及转、装载点防尘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采煤工作面防尘用水量包括煤层注水、采煤机内外喷雾、液压支架移架、回柱喷雾、湿式打眼、爆破落煤喷雾、冲洗煤壁、出煤洒水、工作面顺槽输送机转载点喷雾、回风净化水幕、冲洗巷道沉积煤尘及支架乳化液用水等用水量掘进工作面防尘用水量包括湿式打眼、爆破落煤洒水,冲洗巷帮、装煤、岩洒水,掘进机喷雾,湿式除尘器喷雾,锚喷支护装载点喷雾,风流净化等用水量主要运输巷道及转、装载点防尘用水量包括:集中运输巷胶带输送机转载点、翻罐笼及净化水幕等用水量其它用水量包括对主要运输、通风巷道的定期冲洗、刷白及对隔爆水棚的冲水等用水量矿井的总供水量要满足矿井总用水量1.2倍以上如果矿井防灭火用水也从矿井防尘供水系统中引用时,防尘供水系统供水量的设计必须将此水量计算在内。
三、防尘管路技术标准(一)供水管路直径1、主供水管路和采区供水管路管径必须符合矿井综合防尘设计要求,但管径不小于Dg100mm主供水管路指从水源处向其它用水区供水的干径管路2、皮带机巷与皮带机斜井供水管路管直径必须满足综合防尘及本区域消防供水要求各采掘工作面供水管路管直径必须满足工作面及进、回风道综合防尘、生产供水及本区域消防供水要求,且直径不得小于Dg50mm其它地点供水管路管直径也应不小于Dg50mm3、防尘供水管路系统中必须保证管径一致,在管路沿途不得出现变径现象二)防尘专用三通阀门要符合下列标准要求:1、主要运输巷每隔100m安设一个三通阀门2、主要回风巷每隔100m安设一个三通阀门3、皮带机巷与皮带机斜井每隔50m安设一个三通阀门;三通阀门的完好率达到100%,不得出现缺手轮、滴水现象4、所有的三通阀门要实行统一编号,挂牌管理在回采工作面上、下顺槽、掘进巷道距巷道口5m的位置配备一条长度不小于50m且与三通阀门接头相匹配的专用洒水软管皮带机巷与皮带机斜井内在距巷道两端5m的位置分别配备一条长度25m的专用洒水软管三)综合防尘供水水压标准 1、采煤机:内喷雾水压不小于2.0MPa,外喷雾水压不小于4.0Mpa。
2、掘进机:内喷雾水压不小于3.0 MPa外喷雾水压不小于1.5 MPa3、冲尘用水的水压不得低于0.5 Mpa4、矿井水压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安装加压装置第三节 隔爆设施标准在井下巷道中,可采用撒布岩粉、安装隔爆水棚等方法来隔绝煤尘爆炸的传播一、撒布岩粉规定1、巷道的所有表面,包括顶、帮、底以及背板背后暴露处都应用岩粉覆盖2、巷道内所有煤尘和岩粉的混合粉尘中不燃物质组分不得低于60%,如果巷道中含有0.5%以上的甲烷,则混合粉尘中不燃物质组分不得低于90%3、撒布岩粉巷道长度,不得小于300m,如果巷道长度低于300m时,全巷道都应撒布岩粉4、岩粉撒布周期按下式计算 T=W/P式中:T:岩粉撒布周期,d;W:煤尘爆炸下限浓度,g/m3;P:煤尘沉降速度,g/m3.d;5、岩粉(包括岩粉棚)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可燃物的含有量不超过5%2)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不超过10%3)不含任何有害或有毒的混合物4)岩粉的粒度必须全部通过50目筛(小于0.3mm),其中70%以上通过200目筛(小于0.075mm),一般采用石灰石岩粉6、撒布岩粉的巷道,应遵守下列规定定期进行检查:(1)在距离采掘工作面300m以内的巷道每月取样一次,300m以外巷道每两个月取样一次。
2)每隔300m为一个采样段,每段内设5个采样带,带间约50m每个采样带在巷道两帮顶底周边采样,取样带宽0.2m3)将每个取样带内的全部粉尘分别起来,除去大于1mm粒径的粉尘4)化验室应及时将分析结果报矿总工程师,如果不燃物组分低于规定,则该巷道应重新撒布岩粉二、隔爆水棚(或岩粉棚)隔爆棚分为主要隔爆棚和辅助隔爆棚一)隔爆棚安装地点1、主要隔爆棚应在下列巷道设置:(1)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大巷2)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和回风巷3)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2、辅助隔爆棚应在下列巷道设置:(1)采煤工作面进风、回风巷道2)采区内的煤和半煤巷掘进巷道3)采用独立通风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其他巷道二)隔爆水棚1、水棚分为主要隔爆棚和辅助隔爆棚,安装位置必须符合上述规定按布置方式又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分散式水棚只能作为辅助水棚2、水棚用水量:集中式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断面积计算:主要水棚不小于400L/m2;辅助水棚不小于200L/m2;分散式水棚的用水量按棚区所占巷道的空间体积计算,不小于1.2L/m33、水棚在巷道中的位置:(1)水棚应设在直线巷道内2)水棚与巷道交叉口、转弯处的距离必须保持50~75m,与风门的距离应大于25m。
3)第一排集中水棚与工作面的距离必须保持在60~200m,第一排分散式水棚与工作面的距离必须保持在30~60m4)在应设辅助隔爆棚的巷道应设多组水棚,每组距离不大于200m4、水棚排间距离与水棚的棚间长度:(1)集中式水棚排间距离为1.2~3.0m,分散式水棚沿巷道分散布置,两个槽(袋)组的间距为10~30m2)集中式主要水棚的棚间长度不小于30,集中式辅助棚的棚区长度不小于20m,分散式水棚的棚区长度不得小于200m5、水棚的安装方式:(1)水槽棚的安装方式,既可采用吊挂式或上托式,也可采用混合式2) 水槽(袋)之间的间隙与水槽(袋)同支架或巷道壁之间的间隙之和不大于1.5m,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8m,两个水槽(袋)之间的间隙不大于1.2m3)水槽(袋)边与巷道、支架、顶板、构物架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1m,水槽(袋)底部到顶梁(顶板)的距离不得大于1.6m ,如顶梁大于1.6m,则必须在该水槽(袋)上方增设一个水槽(袋)4)水棚距离轨道的高度不小于1.8m,水棚应保持同一高度需要挑顶时,水棚区内的巷道断面应与其前后各20m长的巷道断面保持一致5)当水袋采用易脱钩的布置方式时挂钩要对正,要求使用16—20mm麻花钢(或角钢)焊接成框架,每对挂钩的方向要相向布置(挂钩与挂钩相对)焊接在框架上,挂钩为直径4~8mm的圆钢,挂钩与垂直方向的夹角60°±5°,弯勾长度为25mm。
第四节 转载点机械式自动喷雾装置安装技术标准1、自动喷雾装置必须使用封闭式结构,将整个产尘部位全部封闭2、用角铁焊接成支架,底部与运输装置用卡子固定,封闭装置的上、左、右三个方向使用白铁皮或薄铁板封闭支架,大小与刮板运输机或皮带运输机机头相匹配3、封闭装置固定在刮板运输机或皮带运输机机头,迎风侧(即煤炭运出侧)使用门帘状结构,以方便运输4、每处转载点喷雾装置安装不少于两个喷嘴,喷嘴的水压力不小于1.5Mpa,雾化效果良好第五节 回采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标准一、 采煤工作面煤层注水技术标准:(一)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1、围岩有严重吸水膨胀性质、注水后易造成顶板跨塌或底板变形,或者地质情况复杂、顶板破坏严重,注水后影响采煤安全的煤层2、注水后会影响采煤安全或造成劳动条件恶化的薄煤层3、原有自然水分或防灭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