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学年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教案: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
8页1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鲁土(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 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的世界历史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 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 年 9 月,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 1820 年生于普鲁土莱茵省的巴门城) 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 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 ,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 1870 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 “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壳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完成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 年 8 月 5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 “思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三、马克思的墓地海格特公墓是伦敦北郊著名的墓地英国文豪狄更斯的纪念碑,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女文学家埃利奥特的墓都在那里最闻名的还是马克思的墓马克思逝世后三天,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恩格斯在这里主持了葬礼,将马克思同一八八一年十二月逝世的燕妮葬在一起那时的墓很平常,碑文也很简单,仅有他们的姓名和生卒日期墓地的位置也不是很好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马克思的墓地被迁移到离原墓左后方约六十至七十米处一个较好的位置马克思夫妇以及后来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外孙哈里·朗格、他们家的保姆海伦娜·德缪思,都被重新安葬此外还把原来不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小女儿埃莉诺也迁葬在一块。
所以现在的马克思墓共合葬着五个人在原墓的位置上,仍保留一块石板,上面刻的文字说明,前述四人原曾埋在这里,于何年何月何日迁葬等可以明显看出,这块石板是曾被人破坏过又补好的一九五六年三月十四日,马克思逝世七十三周年时,由英国共产党发起修建的马克思纪念碑落成 我先后三次瞻仰马克思墓第一次在去年十月第二次是同年十二月,钱伯斯博士陪我同往,当时不知道冬季下午四时停止开放,我们四点刚过到达,吃了闭门羹第三次是今年一月二十八日马克思墓和纪念碑的头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马克思一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的形象总结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恩格斯用十分精练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对他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的科学的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将永垂不朽所以,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墓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放在人们心灵上的,看不见的,碑文就是恩格斯的演说这两块墓碑相比,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示范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二、能力训练目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题简介,检查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题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加点部分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 “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
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二、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三、讲读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 , “最” 、 “还” 、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 ;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 ,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 ,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 “和” , “不可估量”换成“巨大” , “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参考答案:“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 ,而用“停止思想” ,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第二自然段不用“和” ,而并列用两个“对于” ,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 ,而用“不可估量” (无法估计和衡量) ,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 ,而用“空白” ,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 3—6 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 3—6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 “即” “事实” ,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3. “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 “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参考答案: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 ,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 ,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谁是“首先” ,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 ,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 。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2.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 “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很多” ,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板书:赞其功(一)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布置作业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课内容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2.检查作业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 6、7 自然段)导读设计:研读第 6、7 段,完成下列练习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2.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1.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但这“远不是主要的” , “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
这里的“主要的” 、 “首先” ,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