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oc
6页《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公告课题《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是长春市电化教育馆中教高级教师钟士军馆长承担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专项课题,该课题的立项批准号为[062420801],主要研究人员有:安伟、李秀英、朴善姬、白玲、单丽、穆德惠、王忠诚、张萍、李桂娟、司晓薇该课题的研究历时四年多,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研究内容,采取恰当可行方法,形成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同时总结出一些改进的措施,现简述如下:一、主要内容1.以区域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并将这些课程资源信息化,发挥网络的优势,完成资源和资源平台的建设、加工、整理、评价等过程2.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借助网络优势,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在合理的范围内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教育信息资源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得到保证3.以“加强应用指导、提高应用比率”为目的,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为宗旨,建设具有长春地区特色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4.树立精品资源意识,研发满足广大教师需求的精品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应用促研发,使资源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为资源的研发者和评价者。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和一般方法论为指导,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树立“资源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的资源开发理念,以“共建共享”、“实用、适用”为原则建设资源1.调查研究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由于调查研究涉及到教育变量中的事件、分布和关系,因此研究者在调查中不能干扰调查对象,或影响他们的态度或其他变量2.行动研究由于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不同,开展行动研究采取以下三种模式:(1)合作模式:研究的问题是由专家和研究者协商提出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支持模式:研究者自己提出研究问题,决定行动方案,专家作为咨询者帮助实际工作者形成理论假设、计划行动以及评价行动的过程和结果3)独立模式:研究者摆脱传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规范的限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现实进行改造3.文献法学习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并将其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实际案例相融合4.经验总结法三、成果与影响课题开展四年多来,我们始终以区域(长春地区)为单位组织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并将这些课程资源信息化。
发挥网络的优势,完成资源和资源平台的建设、加工、整理、评审等过程,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提升了课题组成员参与科研课题的能力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无论是研讨还是展示,课题组的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能够根据自己学校课题的实验情况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并将自己的体会整理成论文或教学实录1.钟士军主编 《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应用指导教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2.姜丽英、窦唯嘉撰写的《研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实现农村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小学电教》 2008年1期3.张萍 《关于长春市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配置及应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电教》 2009年1、2期4.王文平 《农远资源扶助教学——农村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 《中小学电教》2007年6期5.陈金锁的论文《让教师享有教育的幸福》发表在《长春教育》2010年第九期上6.康玉红的论文《和谐教学需要教师的八种能力》发表在《长春教育》2010年第九期8尹凤艳的论文《如何构建高中语文多媒体创新教育平台》发表在《长春教育》2008年第三期上7.王晓威的论文《关于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的几点思考》发表在《北京教育》2008年第5期上。
8.2007年 权龙辉论文 《发展机器人教育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获省级一等奖9.王晓威的课件《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理学会年会上评为一等奖10.牟秋月的课件《flash软件培训》获市课件大赛一等奖11.姜顺华的课例《魅力吉林,可爱家乡》于2007年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课例评选活动,获一等奖12.姜华的课例《免疫调节》于2010年9月在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13.谢春傲的教学设计《消费及其类型》获得东北三省“三省四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中期的评估阶段还是在结题验收阶段,课题组实验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同时也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素材和参考范例子课题《长春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小学英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显著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开发完成小学英语3—6年级电子版“同步教学资源”,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难题,实现了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创设了真实的英语教学情景,提升了广大农村孩子的英语语音、语调和初步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成为解决农村英语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52所实验校的73位英语教师利用“同步教学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可喜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出版了论文集,刻录了典型教学案例张景明等7名老师被评为德惠市骨干教师;王文平等3名老师被评为德惠市农远先进教师;高艳老师的语文课、谷永梅老师的英语课,在2007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活动中获二等奖;在市电教馆举行的?活动中,有11人次获一等奖;6人次获二等奖;赵清红等10名老师在《德惠教苑》发表论文;课题实验老师王文平、谷永梅已成为该乡英语学科的带头人三)加强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提升了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1.归纳提炼,形成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新模式在调研的基础上,市教育局通过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方面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归纳、总结,形成信息资源在农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光盘播放为主,解决教师结构性的短缺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学科教学能力偏低问题;第二种模式是播放与讲授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学科教学能力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有所欠缺的问题;第三种模式是以讲解为主,播放为辅,解决农村教师在重点、难点突破上缺少方法、教学环节上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或者没有课例中优秀的教学资源;第四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一是解决没有现成的课例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二是使教师具备了自制课件、制作修改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能力。
2.培训应用,在实践中提升应用模式的实效性通过培训,实现了全市所有农村教师都基本掌握四种应用模式,并能够熟练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的良好态势目前,各个县(市)区提交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优秀课例30余节,其中10节已被确定为典型示范课例,将刻录赠送给农村项目校,对下一步应用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3.拓展多种渠道,加强应用于农村的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保障,为弥补国家远程教育提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积极想办法拓展多种渠道,加强我市教育资源库的建设2008年我们通过“长春市中小学资源开发基地校”的研发,与中央电教馆合作,进行小学英语课题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吸收东北师大附中、附小等校的优质资源形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大量的优秀教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力地保证了该年民生工作计划的实施2008年,市政府共为农村学校免费提供了31840张教学资源光盘,同时通过网络环境又为具备上网条件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也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4.建立立体化培训模式,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1)建立了“三网合一”的培训模式天网:充分利用卫星传输资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地网:充分利用“长春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通过该网上的资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解决我市农村学校人多面广、难以集中、教师个体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它可以实现网上时时互动交流,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培训方式人网:充分利用光盘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进行教学研讨培训2)构建远程培训网络平台为解决农村中小学资金短缺、居住分散、个性化较强、集中培训困难等问题,积极构建了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完成试点培训300人次,极大地节省了吃、住、交通等费用,受到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四)加强了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构建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1.长春版小学语文资源的研发经过申报、考核和筛选,我们确定了48所小学作为资源开发基地校,有近300名教师投入到小学语文资源开发工作中去目前,已经完成8册书的教学设计3220篇;习题3355道;动画2741个;视频2244段;图片13362张;音频3074个;课件2268个,共计64个G的资源研发任务,待专家审定后即可投入使用2.与中央电教馆合作,完成小学数学动画研发工作该项目是教育部为农村中小学资源研发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长春市农远工作成效突出,中央馆特别委托我们承担了小学数学动画制作工作,目前,1500余个动画脚本已经完成,待教育部专家组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动画制作。
3.吸收师大附中、附小等名优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大附中、附小等市内名优学校的校本资源,内容好、观念新、方法巧、质量高,这些优质信息资源帮助农村教师树立了新的理念,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目前,附中、附小已为我们提供176节精品课例,此后还会陆续提供 4.研发“名优教师新课程教学案例”,展现名师课堂2008年研发了“名优教师新课程教学案例”300节,“百节农村远程教育精品课例”长春市作为国家“课改”实验区,在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名优教师我们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把这些优秀教师的富有创意并各具特色的优秀课积累起来,本着“聚焦课改热点,展现名师课堂,搭建研究平台,共享优质资源”的理念研发区域性(长春地区)的特色资源同时,对案例模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模式设计为: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5.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2010年11月下旬—12月末,对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主任评审的结果和市直校上交的结题材料进行综合评议最终在上交的43份结题报告中,按比例评出一等奖10份,二等奖19份,三等奖14份。
在上交的25节课例中,按比例评出一等奖7节,二等奖10节,三等奖8节在上交的287节教学设计中,按比例评出一等奖68节,二等奖106节,三等奖113节在上交的193个课件中,按比例评出一等奖40个,二等奖68个,三等奖77个在上交的587篇论文中,按比例评出一等奖72篇,二等奖122篇,三等奖242篇,其余的151篇均为网上局部摘抄或者全部摘抄文章,不予以评审从总体上看课题实验教师在结题阶段上交的作品比中期评估阶段上交的作品质量高,这与课题实验教师的重视与努力是分不开的6.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建设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要求课程必须包括除教科书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关注、建设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建设课程资源,既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应有内涵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四、结论与对策经过对课题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我们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