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ppt

17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88787592
  • 上传时间:2024-09-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40.5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的编写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的编写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1.观测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说明本次矿压观测的主要任务、内容、采用的矿压观测仪器、测区及测站的布置、观测和记录的方法及日常数据整理方法等 2.测区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 (1)说明观测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层名称、采高、顶底板岩层组成、各层厚度、岩石强度、裂隙及构造发育程度、倾角、采深等(附综合柱状图) (2)说明观测工作面的生产系统、开采要素、工作面周围的开采状况及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附采区老道布置图) (3)说明观测工作面支架型号及参数、支架规格、采煤机型号及工作方式,控顶方式及控顶距,端头支护方式及劳动组织等(附支架布置图及主要技术特征表) 3.观测结果分析 观测成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观测计划及手段是否完善、观测工作组织与实施情况如果观测目的明确,观测项目针对性强,观测方法和手段得当,观测数据完整且比较准确,运用恰当的数据整理方法,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4.结论与建议 结论和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支架形式与参数的改进建议;对顶板控制的建议,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观测结果分析是矿压观测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矿压观测研究目的所在,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项板来压特征一、项板来压特征一、项板来压特征一、项板来压特征 1 1 1 1.来压显现程度.来压显现程度.来压显现程度.来压显现程度 一般列表对比来压时与来压前支架(柱)工作阻力、顶底板移近量、顶板破碎程度活注下缩量及煤壁片帮深度等项目,判断来压显现程度 2 2 2 2.来压步距.来压步距.来压步距.来压步距 来压步距主要是指老顶初次来压步距L0及周期来压步距LE实测表明,利用顶底板移近量及支柱(架)工作阻力P0、Pt,Pm可初步判定L0和LE再参考煤壁片帮深度C、冒落高度hz、顶板破碎度F及巷道底胞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来压强度 判断来压强度,可利用动压系数KD作为衡量的标准,KD为老顶周期来压时工作阻力P基与非周期来压期间工作阻力p平的比值 二、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评定二、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评定二、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评定二、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评定 顶板稳定性对架型选择、支架参数的确定有着明显的作用。

      对煤层顶扳稳定性的评定主要是确定顶板的类或级对照《缓倾斜煤层顶板分类方案》的标准,根据观测结果,确定观测工作面直接顶的类别和老顶级别 三、对支架参数合理性的分析三、对支架参数合理性的分析三、对支架参数合理性的分析三、对支架参数合理性的分析 (1)(1)(1)(1)木支柱工作面顶板下沉量、端面顶板破碎度、支柱折损率木支柱工作面顶板下沉量、端面顶板破碎度、支柱折损率木支柱工作面顶板下沉量、端面顶板破碎度、支柱折损率木支柱工作面顶板下沉量、端面顶板破碎度、支柱折损率由此对木支柱控顶效果及支护密度、文柱规格作出评价 (2)(2)(2)(2)金属摩据支柱的适应性和参数的合理性,应根据工作面的控顶金属摩据支柱的适应性和参数的合理性,应根据工作面的控顶金属摩据支柱的适应性和参数的合理性,应根据工作面的控顶金属摩据支柱的适应性和参数的合理性,应根据工作面的控顶效果作出判断效果作出判断效果作出判断效果作出判断 (3)单体液压支柱和综采液压自移支架可作如下分析:初撑力初撑力初撑力初撑力P P P P0 0 0 0的的的的平均值及各区间的分布频率;初撑力对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平均值及各区间的分布频率;初撑力对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平均值及各区间的分布频率;初撑力对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平均值及各区间的分布频率;初撑力对时间加权平均阻力P P P Pt t t t的影响一回的影响一回的影响一回的影响一回归分析;初撑力对最大阻力从归分析;初撑力对最大阻力从归分析;初撑力对最大阻力从归分析;初撑力对最大阻力从P P P PM M M M的影响一回归分析;临界初撑力的确定;的影响一回归分析;临界初撑力的确定;的影响一回归分析;临界初撑力的确定;的影响一回归分析;临界初撑力的确定;额定初撑力的利用率及改善途径;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循环末阻力及额额定初撑力的利用率及改善途径;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循环末阻力及额额定初撑力的利用率及改善途径;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循环末阻力及额额定初撑力的利用率及改善途径;时间加权平均阻力、循环末阻力及额定阻力的实际利用率;实测安全阀开启率及对顶底板移近量的影响;额定阻力的实际利用率;实测安全阀开启率及对顶底板移近量的影响;额定阻力的实际利用率;实测安全阀开启率及对顶底板移近量的影响;额定阻力的实际利用率;实测安全阀开启率及对顶底板移近量的影响;额定工作阻力合理性的评价;建议的额定工作阻力。

      定工作阻力合理性的评价;建议的额定工作阻力定工作阻力合理性的评价;建议的额定工作阻力定工作阻力合理性的评价;建议的额定工作阻力 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 单体支柱工作面顶梁载荷分布基本上由立柱的工作阻力决定 综采工作面需要计算和分析以下问题:(1)根据实测工作阻力及支架参数,计算顶梁的平均合力作用点及垂直合力;(2)按线性(梯形或三角形)分布公式,计算项梁的平均阻力及其在顶梁尖端的分布;(3)对顶梁载荷分布特征的评价及改善建议 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 1.顶板破碎度 采煤工作面正常推进阶段和过断层时,平时与周期来压时的顶板破碎度F是评价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2.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的分布 顶底板移近且是衡量支护效果的重要指标采煤工作面采用不同支架,其底板移近量不同 3.支架工作状态 支架工作状态主要是指支架在井下实际工作的状态,如增阻、恒阻、降阻。

      另外还包括工作阻力在循环内随时间的变化1)支架工作阻力与活柱下缩量的关系①若支架工作阻力与活柱下缩量呈线性增长关系,则为增阻状态;②若支架工作阻力不增加,而下缩量增长则为恒阻状态;③如果支架工作阻力下降而下缩量增长,则为降阻状态,此种为不正常工作状态,说明支架液压系统有故障 (2)循环内支架工作阻力变化循环内支架工作阻力随时间变化情况①一次急增阻型(急增阻-微增阻或连续急增阻);②二次急增阻型(急增阻-微增阻-急增阻);③微增阻型;④微增阻-恒阻型;⑤恒阻型(安全阀开启型或不开启型);⑥初撑-降阻-增阻或恒阻型 4.端面顶板破碎度的分析端面顶板破碎度的影响因素①顶板岩性及厚度;②端面距,片帮深度,顶梁上方第一接顶点至顶梁前瑞距离形成的机道上方空顶宽度;③支架工作阻力,特别是粱端支护强度 5.项底板移近量的分析 累积和单位顶底板移近旦是衡量在支架支撑作用下顶板稳定程度的指标它与下列因素有关:初撑力对顶板早期移动变形有影响;支护强度与顶底板移近量呈双曲线关系,如图8-11表明,当q0>0.2MPa、qt>0.3MPa时,支架工作阻力的增大对顶底板移近量影响不明显 六、支架对顶底板适应性的分析 支架对顶底板适应性的分析包括:该工作面支护的技术经济效果,包括产量、效率、坑木消耗、成本、事故率;支架的稳定性和损坏情况统计与分析;不同支架顶板端面破碎度、移近且及其速度的对比;对底板适应性的分析。

      考察支架对煤层底板或分层开采煤层的适应性,主要根据移架阻力的大小及移架工序能否顺利进行来确定移架阻力可通过移架千斤顶油缸内压力的变化来判断底板压人深度,特别是底座尖端的压入深度可判断支架对煤层底板比压的优劣 七、主要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1)同一综采工作面的观测数据可研究以下随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初撑力P0与循环时间加权平均阻力Pt或末阻力Pm之间的关系;循环内阻力的增量△P与增阻速度△P/t、初撑力P0的关系;循环末阻力与初撑力及循环时间的关系:顶底板移近量SD与活柱下缩且Sn的关系;顶板破碎度F与端面空顶距Sl、支架阻力Pt的关系;支架阻力Pt与顶底板移近量SD的关系 (2)对于若干工作面的实测数据,可研究以下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支架平均支护强度 、循环末支护强度 与初阻力P0、周期来压步距L2、直接顶充填能力hl/m及控顶距Lk等因素的关系;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的关系;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与地质因素 八、对项扳控制的分析和建议 (1)巷道布置和开采顺序是否合理,邻近采区、上下区段、上下煤层的开采对本工作面的影响特征、范围、强度 (2)工作面推进方向是否合理,与顶板节理方向的夹角、与煤层节理的夹角、仰斜或俯斜推进的控顶效果及技术经济指标。

      (3)工作面停产事故的定量分析,各种事故因素等)所占的比例及原因分析 (4)对支架型号和参数合理性的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