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09《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16).doc
11页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六节:高中阶段学习心理分析》教案(3)【新知识点】1.高中生学习心理现状2.高中生的身心特征与学习3.学习心理常识4.影响学习的因素及对策重点难点】★了解并掌握学习心理中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学习心理观,掌握学习心理的优化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安排】1.引入新课高中生普遍能体会到学习的压力,而有关学习的心理学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听说,学习压力只是学习心理中的一种,以此,引入学习心理的学习2.教学实施教师:认真去做一项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压力,压力太大会直接影响学习的主动性、态度和正常的发挥,一起思考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调整压力形态,共同分享教师适时引导,教授给学习心理调整的初步策略学习理论部分,大多数学生都很陌生,教师应深入浅出,配合策略,让学生明白并掌握这些学习理论教师:学生的身体状况是保障学习的关键因素从书中小故事人手,启发学生思考,影响学习的种种因素,智力的或非智力的,针对这些因素,教授学生一些改善方法3.作业设计完成本节后“习得与践行”部分的内容教学过程】为你支招: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1.调整情绪,减轻压力现代关于学习的研究表明,情绪的改变会引起大脑内化学物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学习,例如,一个消极、有失败感和过分焦虑的人会分泌更多的像氢化可的松之类可以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使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够顺畅、降低智力活动的质量;而一个积极、自信和有成功感的人则会分泌更多有益的化学物质,促进脑内的信息传递,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精神压力被视为大多数人学习困难的根源,因此,情绪的调适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我们根据工作经验给读者朋友提出的若干建议:积极的暗示这是振奋精神、激发自身潜能的有效方法娱乐和幽默快乐和笑能产生起死回生的化学物质,增加使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处于更有利的工作和学习状态把学习和生活、娱乐、休息完全分开我们注意到,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学习结束之后的时间里,头脑仍然被学习完全占据着:一种情况是占用学习以外的时间进行学习,例如,边吃饭边看书,临睡前也要看几页,有一位高三学生甚至告诉我,他规定自己在每天跑步的时候要记十个英语单词;另一种情况是在学习结束之后,头脑充盈着与学习有关的不良情绪,例如对学习结果不满意产生的恼怒、自责、不安以及焦虑、担心,等等这样,大脑整天都被疲劳和不良的情绪控制着,无法得到休息和调整,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都是非常差的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学习结束后,就把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情绪抛到九霄云外,以轻松的心情去享受生活、享受娱乐、享受休息……你能做得到吗?关于情绪和压力的调适问题,我们将安排另外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讨论介绍2.树立科学用脑的观念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我们革除不良学习习惯、科学用脑提供了依据,以下状态的学习已经被证明是低效和有损大脑健康的:(1)持续的紧张和疲劳。
2)不良的情绪3)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没有兴趣4)缺乏主动性5)消极的暗示6)身体不适7)大脑缺氧8)学习环境,如灯光、温度、座位不适当或噪音等9)感官刺激和运动不足人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脑力”开发和运用的结果,我们只有改变以上不利状态,树立科学用脑的观念,才是建立高效学习的“物质”基础3.睡眼睡眠对学习、智力乃至整个身心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对睡眠的检查应从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是恒定的,因人而异,高中生应当在8~9小时左右以醒来后精神较好,不感到过分劳累为基线另外,中午无论如何都要睡一会儿,如果条件不允许,在桌子上趴二三十分钟也好睡俞要放松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例如:许多学生喜欢人睡前躺在床上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回忆一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电影”,这样做会使你带着紧张和疲劳人睡,影响睡眠质量要保证睡眠质量,睡前必须把学习放下,放松自己,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很多:听音乐、洗脸、洗澡、活动一下、深呼吸按摩头部,等等,放松之后,以愉快的心清,以享受睡眠的态度,不带任何烦恼、紧张、压力和疲劳进人睡眠,才能睡得香,睡得沉如果你确实有“过电影”的习惯,那就应该在放松之前进行。
每天的睡眠时间基本固定保持正确的睡姿,避免造成身体的麻木和酸痛保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和空气流通4.营养身体和大脑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食物,不能保持足够能量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无精打采、情绪低落,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生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1)时间倒置:学习时最需要能量,但许多学生上学前不吃饱,等到放学后才饱餐一顿,在进食时间上倒置了2)三餐倒置: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早餐应吃得最好,午餐次之,但由于时间匆忙,这两餐恰恰是最草率应付的3)进食速度快,营养吸收困难4)营养结构不合理,缺少矿物质或维生素5)偏食6)摄取过多的含糖、脂肪或刺激性成分的食物营养问题很容易被忽视,特别容易被那些“勤奋”的学生忽视,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来关注你的营养和健康的话,你就得花时间来生病,至少也会因为营养不良、精力不济而影响学习因此,我们建议:(1)确立一个观念;营养与健康、学习效率息息相关2)上学前一定要吃饱3)“皇帝一诸侯一乞丐”原则:早餐像皇帝吃的早餐,中餐像诸侯吃的中餐,晚餐像乞丐吃的晚餐4)吃饭时要放松,保证情绪愉快,细嚼慢咽,“享受”每一餐5)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类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高脂肪和高糖食物。
6)坚决反对偏食7)必要时咨询营养专家5.给身体“补氧”也许你没有想到,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和效率下降跟大脑供氧不足有关肺所吸进来的氧气中,大脑要消耗20%,一旦供氧减少,学习时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会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时开小差搞小动作、打哈欠等等都是缺氧的自然反应,这种时候发生的问题不是意志可以克服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改善供氧量,以下方法可供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1)改变姿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降低呼吸深度,使废气留在肺部2)每隔15分钟做一次深呼吸3)活动一下4)按摩头、面部和四肢5)唱歌、大笑或大声哼哼6)伸伸懒腰有时候自己设计一些动作配合呼吸,做起来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效下面这套动作对于学习期间补充“氧气”,重新获得学习活力来说是屡试不爽的,你不妨做一下:平伸双手,两手在手腕处交叉,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然后慢慢向下、向内转至胸前两手用力向外拉,使身体肌肉紧张,同时徐徐地深吸一口气,屏息一会儿,再慢慢放松双手,慢慢地呼气,把体内的废气全吐出来好,现在请重复五次……你现在感到神清气爽,是吗?6.多喝清水机体必须有足够的水才能保持正常状态,而大脑总是最先缺水的器官,当我们感到口渴时,大脑早就已经缺水了,大脑缺水必然引起学习能力的下降。
专家提倡多喝清水,特别是在学习时要多饮水,每天饮一升左右,才能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就像我们要经常给机器加水一样同时,我们主张喝清水,反对喝各种饮料,包括标榜健身、健脑益智的饮料这些饮料由于含有糖、咖啡因、防腐剂、添加剂等,不但不能补充水分,而且会消耗体内的大量水分此外,饮料具有刺激作用,会大大地干扰学习7.运动运动能把体内引起紧张和疲劳的有害的化学物质消耗掉,同时改善血液和体液循环,从而使身体得到放松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应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和适度在高考冲刺阶段的运动以放松为主要目的,因此最好在每天下午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并特别讲究“轻快”二字所谓“轻”是指运动要轻量,把情绪和身体的能量都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欲奔而出之“势”这时候停止运动,吃饭、洗澡后进人学习状态,就能把刚才在运动时激发出来的“势”迁移到学习上;所谓“快”是指愉快,即参加那些自己感到快乐和比较擅长的运动,能够获得成功感和快乐,对身体和情绪的调节非常有效8.放松学习过程中的放松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着学习会造成呼吸不完全,影响大脑供氧,血糖水平下降,从而使大脑中的电化学信息传递受阻,注意力下降,产生分神和厌烦情绪。
这时候用意志来强制自己继续学习是非常愚蠢的,真正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放松来进行调整放松的办法除了前面第五点介绍的以外,还有:(1)听音乐应选择舒缓的、与心跳节拍一致(约每秒1拍)的音乐2)做脑保健操…(3)轻轻拍打头部自己设计一些运动,最好是四肢交叉进行的活动,促进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联系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勤能补拙 实验为证勤能补拙的事例在生活中俯首可拾德国马普学会的斯特恩教授与脑科学专家格拉伯勒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天勤奋的确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他们在某城市征集了多名出租汽车司机,他们经验丰富,对该市道路非常熟悉,但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实验步骤是:在该市范围内给定起点和终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些道路的名称,要求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是否利用给出的道路,是否在某个路口转弯,等等在他们思考时,科学家用电子仪器记录他们的脑部思维活动状况。
结果发现,所有的司机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他们的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而且活动差别也很小但是,在陌生的道路上作类似的实验,发现智商高的司机稍为轻松一些这个实验说明,低智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如果能通过练习,使不熟悉的内容变为“熟悉”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反应水平和高智商者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消除智力因素的影响斯特恩等人通过对儿童思维活动的神经研究数据的分析证实,基础知识和后天学习可以使一个低智商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但仅仅是聪明而不多加练习,则无法凭空获得原缺乏的知识我们经常说,勤奋和热情造就大师以上实验的结论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道理罢了20%IQ+80%EQ=成功自从一个好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EQ的书后,相关的讨论就空前热烈起来,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要归功于EQ,只有20%归功于IQIQ是指人的智商,即智力测验的成绩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发出智力测验,而且这些测验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客观和科学现在IQ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标示人的智力水平EQ是相对于IQ而言的,是指人的情绪智商。
但是心理学家对什么是“情绪智力”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标准化的测验能够准确地测量人的“情绪智力”,因此JQ的概念是不科学的也许我们用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来理解*Q更加恰当一些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公式改为:20%的智力因素十80%的非智力因素=成功这个公式准确吗?显然,对不同的人而言,两种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很多理论和事例证明,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处于中等水平,智力过高和过低的人是极少的特别是一些弱智的孩子最多只能读完小学,能够读到高中的学生肯定不存在智力问题由于高中生的智力差异很小,因此决定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非智力因素高考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曾对全国74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状元”都不是什么神童,其中大多数人智力水平一般,少数人智力中等偏。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