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机能实验学: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其解救.ppt
35页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其解救常及其解救 1、实验目的、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实验原理3、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学习目的学习目的v掌握氯化钡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掌握氯化钡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v熟悉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熟悉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v了解常见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电图改变了解常见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心脏的功能是什么?心脏的功能是什么?心脏是推动血液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流动的动力器官心脏节律性心脏节律性的舒缩活动的舒缩活动心心脏脏的的节节律律性性兴兴奋奋1.2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3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1.1 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1.心脏节律性搏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心脏节律性搏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传导性(conductivity)自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收缩性收缩性(contractility)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的特性的特性1.1 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兴奋性兴奋性、、传导性传导性和和收缩性收缩性兴奋性兴奋性、、传导性传导性和和自律性自律性1.1 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心肌细胞的特性及分类1.2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2.1 跨膜电位与兴奋性跨膜电位与兴奋性1.2.2 自律性自律性1.2.3 传导性传导性1.2.1 跨膜电位与兴奋性跨膜电位与兴奋性定义:心肌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定义:心肌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它是它是K K++的平衡电位。
的平衡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90m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电荷:细胞外正,细胞内负2、细胞外Na+的浓度是细胞内的30倍Na+K+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分布不均,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均,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不同 心肌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心肌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由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组过程由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组成,分为成,分为0 0期、期、1 1期、期、2 2期、期、3 3期和期和4 4期期等等五个时相五个时相1.2.1 跨膜电位与兴奋性跨膜电位与兴奋性2)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去极化去极化((depolarization)::0 0期期1 1期期 快速复极初期快速复极初期2 2期期 平台期平台期3 3期期 快速复极末期快速复极末期复极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静息期:静息期:4 4期期动动作作电电位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90mV 30mV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0 0期期((去极化去极化))细胞膜上的细胞膜上的NaNa++通道通道被激活,被激活,NaNa+ +大量内流大量内流1 1期(快速复极初期)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 0mV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膜上的细胞膜上的NaNa++通道失活,通道失活,K K++通道通道开放,开放,K K+ +外流。
外流2 2期(平台期)期(平台期)0mV左右左右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膜上的细胞膜上的CaCa++通道通道被激活,被激活,CaCa+ +内流;内流;细胞膜上的细胞膜上的K K++ 通道通道开放,开放,K K+ +内流3 3期(快速复极末期)期(快速复极末期)0mV -90mVCaCa2+2+通道失活,通道失活,K K+ +持续外流持续外流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90mV-90mVK K+ +NaNa+ +K K+ +K K+ +K K+ +K K+ +CaCa2+2+CaCa2+2+2Na2Na+ +3K3K+ +3Na3Na+ +CaCa2+2+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0 01 12 23 34 44 40mV0mVK K+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主要离子流示意图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主要离子流示意图 心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分为分为心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分为分为0 0期、期、1 1期、期、2 2期、期、3 3期和期和4 4期期等五个时相,由去极化等五个时相,由去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组成。
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组成动作电位分动作电位分为为 时相时相心肌细胞的动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的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机理是 去极化去极化((depolarization)::0 0期期1 1期期 快速复极初期快速复极初期2 2期期 平台期平台期3 3期期 快速复极末期快速复极末期复极化复极化((repolarization)静息期:静息期:4 4期期动动作作电电位位产生机制产生机制::具有具有4 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过程过程 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特殊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1.2.2 自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传导方式传导方式::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结构基础结构基础::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心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1.2.3 传导性传导性(conductivity)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处的处的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对对邻近邻近未兴奋细胞膜的刺激未兴奋细胞膜的刺激,引起未,引起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 心动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动频率和节律异常 心率:心动的频率心率:心动的频率 正常生理情况下,成人在安静时,心率正常生理情况下,成人在安静时,心率平均为平均为7575次次/ /分,生理变动范围在分,生理变动范围在6060~~100 100 次次/ /分心律:心动的节律心律:心动的节律2. 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学机制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学机制1 1)激动起源异常)激动起源异常2 2)激动传导异常)激动传导异常3 3)激动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同)激动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同 时存在时存在2. 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学机制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学机制3. .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diogram,ECG) 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心电图的基本波形P P波:心房去极化过程波:心房去极化过程QRSQRS波群:心室去极化过程波群:心室去极化过程T T波:心室的复极化过程波: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心电图各波的意义4. 小结:小结:1 1)心脏节律性搏动产生的生理基础:)心脏节律性搏动产生的生理基础:2 2))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心律失常发生的生理机制机制3 3)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及各波的意义)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及各波的意义Ø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Ø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怎样制备心律失怎样制备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常的动物模型?方法: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氯方法: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氯化钡引起心律失常。
化钡引起心律失常1.取兔,称重,取兔,称重,麻醉麻醉,固定 2.连接心电图:心电导联电极连接心电图:心电导联电极连接方式连接方式:右上:右上肢肢-蓝蓝、左下肢、左下肢-红红、右下肢、右下肢-黑黑3.调节参数:调节参数:G,,1000;;T,, 0.1S;; F ,,100Hz 4. 心律失常的模型复制心律失常的模型复制耳缘静脉注射耳缘静脉注射0.2%氯化钡氯化钡2mg/kg,, 5.心律失常的解救心律失常的解救iv 0.25%%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2ml/kg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判断判断氯化钡氯化钡引起家兔心律失常的指标引起家兔心律失常的指标家兔的正常心电图家兔的正常心电图注射注射BaClBaCl2 2后后P P波消失波消失P-RP-R间期延长间期延长宽大畸形的宽大畸形的QRSQRS波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