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中药复方“疾病缩减效应”假设及其验证实验【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5页1中药复方“疾病缩减效应”假设及其验证实验作者:吴水生 郭改革 李长伟 吴符火 陈朝元【摘要】 提出了疾病缩减效应假说,认为这一假说可解释中医用药规律及中药配伍提高疗效的机制并以胃溃疡病作为病理模型,理中汤为对象,进行拆方实验,以验证疾病缩减效应是否存在,揭示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科学性及其研究的可行性 【关键词】 疾病缩减效应;胃溃疡;理中汤;假说Abstract: It puts forwards the hypothesis of disease curtailment efficacy, viewing that it may explain the TCM medication rule and the mechanism of TCM compatibility improving cure effect; taking gastric ulcer as pathological model, Lizhong Decoction as object, it makes split formula experiment to test its existence of disease curtailment effect, exposing the scientific and available hypothesis.Key words: disease curtailment efficacy; gastric ulcer; Lizhong Decoction;hypothesis1 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提出为了解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其与药效相关性,我们提出了疾病缩减效应假说: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在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以低于其某一单体成分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后,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与某种疾病有关的多个直接靶点或间接靶点,此后,以协同、整合等形式,通过"疾病缩减效应",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药理作用。
疾病缩减效应:假如某疾病 A 有 x1,x2,x3……xn 个病理环节,现有d1,d2,d3……dn 种单一化合物药物,这 dn 种化合物各自均对疾病 A 有治疗效果,但它们分别针对的是上述 xn 个病理环节根据药效学量效关系原理,在一定的有效药物浓度内,选用某药物 di,使得其药效为最大效应的 10%(此时药物 di的用药量记为 dix10) ,疾病减轻或好转了 10%,因而用药后疾病 A 还剩 90% (110%)1 ;如果 di 与 dj 两药同用,且用量为 dix10,djx10,此时用药后疾病A 剩 81%[(1~10%)2] ;同理,如果 xn 个药物同时应用,且其用药量均为 dnx10时,用药后疾病 A 的结果将为(1~10%)n所以,随着 n 的不断增大,A 的结果将越来越接近 0,也即疾病将越来越倾向于消失而痊愈根据《素问》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要使疾病 A“十去其九” ,经计算后药物(其用量为 dnx10)数量 n 为 2122(21∶10.94% ;22∶9.85%);若 di 的用药量为dix20,则使疾病 A“十去其九”时所需的药物数量 n 为10~11(10∶10.74%;11∶8.59%)。
在一剂药中含有 10~22 个具有活性的化学成2分,这对中药复方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如泽泻中具有降血脂,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成分就有泽泻醇 A、B、C,泽泻醇单乙酸乙酯 A、B、C,胆碱、精氨酸等等,若与山楂、石决明、茵陈等配伍用以高血脂的治疗,如此组成的中药复方中具有降血脂活性的化学成分定将不少于 22 个这一假说可解释中医用药规律:药简力宏(提高 dix 值)或药味多(增加药物数量 n)而用量减(减少毒副作用)如四妙勇安汤中金银花 90g,玄参 90g,当归 60g,甘草 30g,药仅四味,但用量却甚大,能如此应用在于:一是此四药药性平和,毒性不大,短期内用此大量,不致中毒;二是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有利于疗效发挥即加大 dix 值,减少药味n,也能达到使疾病“十去其九”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毒性、作用峻猛、反应剧烈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减短疗程, “十去其六” ,以缓图治,如十枣汤的用量甚小,且中病则止;或增加药味(n) ,针对多个相关靶点,起协同、整合、加强的作用,达到减轻疾病的目的[(1~10%)n] 这一假说正好解答了中药讲究配伍以提高疗效的机制一般地就单味药而言,其有效成分结构往往相似,从构效关系上看,其作用靶点(病理环节)可能大致相同,在治疗上存在疗效叠加效应(dix1+dix2+……+dixn)甚或竞争拮抗效应。
而不同药味,其有效成分结构差异较大,作用靶点(病理环节)往往不同,因而增加药味(n) ,可针对多个相关靶点,起协同、整合作用,提高疗效,达到减轻和治愈疾病的目的[(110%)n ] 2 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实验验证针对所提出的疾病缩减效应假说,我们选择了现代医学认识清楚的胃溃疡病作为病理模型,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取得较好疗效的理中汤为对象,进行拆方实验,以验证疾病缩减效应是否存在,初步揭示疾病缩减效应假说的科学性及其研究的可行性2.1 实验材料(1)动物:4 月龄 SD 大鼠,体重 200g 左右,雌雄兼用 (2)仪器设备:Haier 低温冰柜、离心机、O2 气体罐、大鼠固定架、游标尺、解剖显微镜、缝合针线及手术器具等2.2 方法(1)分组:①理中汤组;②炙甘草组;③干姜组;④白术组;⑤人参组;⑥模型组 (2)药物用量:①理中汤组: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 2.25g,整方用量为 9g;②人参 9g;③干姜 9g;④白术 9g;⑤炙甘草 9g (3)实验用中药的制备:分别称取上述用量的实验用药物,用挥发油提取器将干姜、白术两味药提取挥发油后,再与人参、炙甘草合并用,以 8 倍量蒸馏水煎煮 2 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合并挥发油,制成一定浓度的实验用制剂,置冰3箱中备用。
单味中药的制备: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分别(干姜、白术两味药分别提取挥发油后,其残渣)用 8 倍量蒸馏水煎煮两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干姜、白术两味分别合并挥发油),制成一定浓度的实验用制剂,置冰箱中备用 (4)给药:动物造模前 2 天,按各组动物公斤体重换算用药量,灌服各规定药物,每日早晚各 1 次,连续 2 天,实验当天早上灌服 1 次空白组给等量的注射用水2.2.1 大鼠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健康 SD 大鼠,雌雄各半,禁食不禁水 24h,在乙醚麻醉下,四肢固定于自制的有机玻璃大鼠固定架上,置于调节至 4℃左右的内通以 O2 的大冰柜内,保持 2h 后结束造模2.2.2 检测指标及方法本项目的检测指标应涉及胃壁细胞上的胃泌素受体、H2 受体、毒蕈碱受体和 H+K+ATP 酶等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直接作用靶点,如此最能说明问题但是本项目中未予采用,是考虑到所采用的西药作用靶点已十分明确,而本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是:在低于各药单一剂量情况下,各药联合运用时是否起到了整合、协同、放大效应,因而从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活性、胃泌素测定等整体实验上仍可以判断此效应是否存在,结果也能说明问题。
1) 溃疡指数计算造模结束后,以乙醚麻醉,打开腹腔,结扎贲门和幽门,注入 1%甲醛溶液,并浸入同浓度甲醛溶液中,20 min 后沿胃大弯剖开,用水轻轻冲洗去胃内容物后展开,置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损伤并计算胃溃疡指数黏膜损伤指数计分参考 Guth 方法,以糜烂点直径的大小分 5 个等级,决定各等级的溃疡点数,通过累积定出黏膜损伤指数,即:斑点样糜烂-1;糜烂点≤1 mm-2;糜烂点直径大于 l~2 mm3 ;2~4 mm -4 ;> 4 mm -5总计后作为溃疡指数,在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胃液酸度、游离酸、总酸度测定在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项下,收集胃液后,准确计量胃液体积将大鼠胃液置 5000 rpm 速度下离心 10min,取上清液 0.5ml,平行测定两份以酚酞的乙醇溶液( 1% )和二甲氨基偶氮苯的乙醇溶液( 5%)做指示剂,用 0.01 mol/L 氢氧化钠滴定胃液颜色变为橙黄色做为游离胃酸的终点,继续滴定胃液变成红色做为总酸的终点记录 2次滴定所耗用的氢氧化钠的体积,计算游离酸的酸度及总酸度胃液量以ml/100 g 体重 (ml/100 g)表示,总酸度以 H (mmol/100 g/12h)表示,胃酸度以 H (mmol/L)表示。
3)胃泌素的测定在“大鼠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和“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造模方法”项下,大鼠摘眼球取血 2ml,放入事先加抑肽酶和 EDTA Na2 的离心管,迅速离心取血清放入空白离心管,低温保存以供测定胃泌素等项目具体测定按试剂盒方法2.2.3 统计学处理4数据用 SPSS14.0 软件统计分析,用 t 检验方法2.3 结果(1)疾病残留度见表 1表 1 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指数及疾病残留度的影响(略)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以模型组的平均值 A 为 100%疾病指数(原始状态) ,而各单味药组平均值 Bdn 为经过治疗后疾病残留指数(治疗后状态) ,那么各单味药组疾病残留度(Residual) Rdn=(1-(A-Bdn)/A) 复方组理论疾病残留度 Rdm=(1-(A-Bdi)/A)×(1-(A-Bdi)/A)×…×(1-(A-Bdn)/A)×n之所以要乘以 n,是因为本复方各组成药物的用量均为各单味药用量的 1/n,因而如果性量效关系范围内,其整体效应就相当于单味药用量的 1/n,所以复方组的最终效应当乘以 n 倍本实验中理中汤组理论疾病残留度=(1-(A-Bd1)/A)×(1-(A-Bd2)/A)×(1-(A-Bd3)/A)×(1-(A-Bd4)/A)×n=0.588×0.817×0.464×0.418×4=0.372。
2)理中汤对大鼠胃溃疡模型胃酸等指标的影响见表 2表 2 理中汤对大鼠胃溃疡模型胃酸等指标的影响(略) 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理中汤组及各组成药物组均能使胃酸值降低,以游离酸以干姜组降低最为明显,而总酸度则以甘草组为最;胃泌素各组之间均未显示出差异,说明理中汤不是作用于胃泌素的分泌而起作用3 讨论3.1 模型的选择理中汤出自由《伤寒论》 ,具有温中袪寒,补益脾胃的功能,临床中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干姜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君药;人参补虚益脾,培补后天之本,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健运中州,是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共成温补脾胃之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的治疗这与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的病理模型机制甚为相符,因而本实验选用此模型来进行实验3.2 实验药物用量的确定理中汤原方用量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 9g,但考虑到本实验目的为验证方中各药味的协同作用,如果方中每味药物用量与单味药物用量相同,则难以反应与说明其整合与协同作用,故此每味药的用量为各单味药用量的 1/4,即2.25g,整方用量为 9g而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单味药组用量分别为9g。
3.3 实验结果表明以溃疡指数为指标时,理中汤组、人参组和白术组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也即理中汤、人参和白术能有效防治束缚寒冷应激性胃溃疡疾病,而炙甘5草和干姜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抗胃溃疡效应这与理中汤以干姜为君药的理论不相一致考虑其原因可能脾胃气虚是中焦虚寒的基础与进一步的发展,而人参与白术均为健脾益气之品,故显示出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中以理中汤为最佳,其次为人参,再其次为白术,说明干姜与炙甘草能加强人参与白术的作用,证明了复方存在的整合与协同作用以游离酸与总酸度为指标则各实验组与模型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抑制胃酸分泌的功能,具体原理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