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婴儿动作意图推理研究及其争论.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20608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4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婴儿动作意图推理研究及其争论   摘 要 人类对行为意图的推理有很重要的生存意义,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其他个体的社会关系,意图的推理能力早在婴儿半岁时就已经出现,研究者通过习惯化、神经科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但这种能力究竟源于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经验,始终未能得到统一答案,此外,婴儿的意图推理能力与幼儿期心理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语言习得的先后天争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婴儿;意图;动作;心理理论;词汇习得   分类号 B844      动作(action)是指由主体(agent)执行的指向某结果(the end state)的运动,即使该结果受其他限制而未能实现(Csibra&Gergely,2007)当人类观察动作的时候,有自然的倾向去解释动作的目的,即理解动作的意图,有意图的行为和单纯对刺激的反应不同,无论是人类的社会性行为,还是语言等高级认知加工都涉及行为的意图,因而,人类对行为意图的推理能力有很重要的生存意义,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区分人类和非人类,并更好地处理和其他个体的社会关系   对动作意图的推理能力在人类生命的第一年就有所体现,即婴儿已经存在先天的倾向,将动作看为目的指向的(80al-directed)。

      此外,很多学者认为动作意图的推理与后期的心理理论和情绪认知有一定关系,在语言获得领域,研究者们也认为意图理解对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动作意图的推理能力本身也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主要围绕意图推理的先后天争论展开这些研究不仅对于了解意图推理能力的来源有一定的启示,还有助于理解社会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1 婴儿对动作意图的推理问题简介      我们都知道成人具备推理他人行为意图的能力,即能够推论动作的目的,而这种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在什么时候出现以及怎样出现,成为心理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发展心理学家在婴儿中不断进行研究,研究多通过违背预期的方法向婴儿呈现与动作原功能相违背的另一动作结果,婴儿通常会表现出更长的注视时间,说明婴儿对动作存在一定的预期这些研究表明,人类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意图推理的能力(Baldwin,1991;Tomasello&Bareton,1994;Meltzoff,1995)Baldwin和Baird(2001)向婴儿和成人呈现一个普通的行为,但是该行为在完成之前突然被打断,结果发现婴儿和成人都会表现出诧异,因为行为的中断与他们对动作结果的预期不符,说明婴儿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意图。

      Meltzoff(1995)的研究表明,当18个月的婴儿看到他人没有顺利完成某动作后,会推论他人的动作意图并在模仿的时候做出完整的动作,而不是做出观察到的未完成的动作,更说明婴儿不仅能够认识到他人的意图,还能够对他人的意图进行推理   研究者们对婴儿推理他人意图的能力进行更早更细致的探索,结果发现这类能力大概在婴儿半岁时开始出现Woodward(1998)利用习惯化研究范式,向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人手抓握某一个玩具,当婴儿达到习惯化后,改变了人手的运动轨迹或抓握的玩具,结果发现当抓握的玩具变化时婴儿有更长的注视,而如果抓握的玩具没有变化,即使人手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婴儿也没有出现更长的注视,说明婴儿已经能够推论出入手的运动目的(图1)Gergeley,Nhdasdy,Csibra和Bir6(1995),以及Csibra,Gergeley,Biro,Koos和Brockbank(1999)还分别通过改变动作的路径或方式来考察婴儿对动作的预期在他们的研究中,12个月的婴儿反复观看一个圆绕过障碍物追逐另一个圆当婴儿达到习惯化之后,去掉障碍物,婴儿对依照原路运动的圆反而有更长的注视时间,而对于直接追逐的圆并没有更长的注视时间(图2a,),说明婴儿能推论出这个圆的目的是追逐另一个圆,而不只是记住圆的动作路径,近年来,研究者们对Gergeley等人的研究进行了扩展和修改(Phillips&Wellman,2005:Csibra,2008),同样发现早在6个月,婴儿就已经开始具备了这种能力,而且这种推理并不只限于对几何物体,对人类也同样适用。

           2 婴儿动作意图推理的研究范式      婴儿对动作意图的推理研究涉及很多范式,例如模仿,联合注意,习惯化,以及电生理等方法对于较大的婴儿人们多采用模仿等方法来研究该问题,例如Meltzoff(1995)的研究表明,当18个月的婴儿看到他人没有顺利完成某动作后,能够推论他人的动作意图并在模仿的时候做出完整的动作,而不是做出观察到的那个未完成的动作,Gergely,Bekkering和Kiraly(2002)的实验中,婴儿看见实验者用头来点亮盒子,当实验者的手可以移动的时候,婴儿会模仿精确的动作,即用头来点亮盒子,而当实验者的手被占用的时候,婴儿在模仿阶段会用手来点亮盒子说明婴儿看到实验者可以用手做动作却使用了头时,他们会推论用头来进行操作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联合注意也能够反映婴儿对他人意图的理解Carpenter,Nagell和了omasello(1998)的实验考察了婴儿与母亲的社会交互行为,特别是联合注意(包括母亲用语言来追随和指导婴儿注意)与婴儿的早期交流能力有何联系,这些交流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生成,还包括语言理解和姿势(gesture)生成该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联合注意的时间,以及联合注意时母亲对语言的使用程度,预测了婴儿后期的姿势和语言的交流能力。

      Charman等人(2000)的纵向研究也发现,20个月婴儿的联合注意能力与其44个月时的心理理论能力相关Cleveland,Schug和Striano(2007)的研究中,在习惯化阶段向7个月婴儿呈现玩具A,在一种条件下主试的目光集中在玩具和天花板上,另一种条件下主试的目光集中在玩具和婴儿身上;测试阶段主试拿出玩具B,考察婴儿对玩具B的注视时间,结果表明在第二种条件,即主试的目光在玩具和婴儿身上切换时,婴儿对测试阶段的新物体有更多的注视,说明联合注意帮助了婴儿对新物体的学习      视觉习惯化范式通过考察婴儿注意时间的变化来测量婴儿在什么年龄段开始表现对动作意图的推理认知,例如上述Woodward(1998),Gergeley(1995)和Csibra(Ⅱ999)等人的实验都采用了这类经典的实验范式通常在习惯化阶段,研究者向婴儿反复呈现一个动作,当婴儿的注视时间降低至一定标准,即达到习惯化时,进入测试阶段;测试阶段中,研究者改变动作事件中的某些因素后重新向婴儿呈现改变后的事件,如果婴儿的注视时间出现显著的增长,则表明婴儿认 识到新的动作事件与习惯化阶段的差异,或新的动作事件违背了婴儿的预期,说明婴儿能够推理出动作的意图,并认为该意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不符。

      Woodward以1998年的实验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习惯化研究,例如向13个月的婴儿呈现人物A抓握物体a,一种条件下呈现人物A抓握另一物体b,另一种条件下呈现人物B抓握另一物体b,婴儿对前一种条件,即原人物抓握新物体产生去习惯化,而对新人物抓握新物体并没有出现相对更长的注视,说明婴儿不仅能够推论人物的动作意图,还能将不同个体的意图区分开(Buresh&Woodward,2007)   注意偏好范式主要通过比较婴儿对两类事件的注意时间来推论婴儿的心理认知状况,在动作意图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假设对没有表现出行为意图的事件,婴儿可能会产生更长的注意以寻求答案,例如Rochat,Morgan和Carpenter(1997)分别向成人、3个月和6个月的婴儿呈现两类事件,“追逐”条件下红色圆圈以不同路径和速率反复接触蓝色圆圈,构成追逐动作:“独立”条件下,两个圆圈以相同路径前进并从未接触,不构成追逐动作结果发现成人和婴儿都对两类事件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偏好:成人和6个月的婴儿对“独立”条件下的事件表现出更多的注意,而3个月的婴儿对“追逐”条件下的事件表现出更多的注意,说明早在6个月婴儿已经能够像成人那样推测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也有学者从神经科学角度研究该问题Reid,Csibra,Belsky和Johnson(2007)通过EEG的方法探讨了8个月嬰儿对他人行为意图的理解机制在对成人进行的研究中,garmma波震荡与自上而下的注意和客体感知有关,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不仅与捆绑(binding)有关,还可能表示形成新的联结和提取存储的知识,Reid等人向婴儿播放“完整”和“中断”这两类动作事件,在“中断”条件下,婴儿的左侧额叶和枕叶分别产生更大的garmma波震荡,说明婴儿很敏感于动作的中断,虽然不能成为动作意图推理的直接证据,但很大程度上预测了婴儿对动作目的存在很强的预期      3 婴儿意图推理能力来源的理论争论      婴儿从半岁开始对他人意图就具备推理能力,但是这种推理能力究竟源于后天的经验,还是存在先天的理解机制,是该领域普遍争论的一个问题      311 先天机制论   一些学者认为婴儿具有天生的特异性调节系统,该系统能识别特定的行为线索,并借助该线索判断动作实施者的意图和行为结果其中,一些理论认为这些线索是唯一的,例如Prcmack(1990)和Baron-Cohen(1994)认为婴儿根据行为主体的自我推动性(self-propelled movement)来解释其行为。

      自我推动性即具备自发运动的能力,婴儿把物体分为两种类型:具备和不具备自我推动性如果不具备自我推动性的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作用下改变动作状态,婴儿会感知为因果行为;如果具有自我推动性的物体在没有其他物体的辅助下改变动作状态,婴儿会感知为意图行为:如果两个物体都具有自我推动能力,并互相作用,婴儿不仅会将其感知为意图行为,还会推论其中一个物体的意图是对另一个物体进行某动作   另一些理论强调多个线索的作用,Csibra和Gergely(2007)提出的“合理性准则”(rationalityprinciple)认为,婴儿具有先天的倾向将动作归因为有目的(goal-directed action)的行为这种心理机制包含有三个成分:动作(action),动作的结果(soal,),和环境的限制(constraints of the action)在满足动作有效性的前提下,从其中两个成分可以推论出第三个成分:比如在环境限制下,动作应该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结果在Gergeley(1995)和Csibra(1999)等人的实验中,向婴儿重复呈现小圆圈绕过障碍物追逐大圓圈,在测试阶段去掉障碍物,向婴儿呈现小圆圈直接追大圆圈和小圆圈按原路追逐大圆圈两类事件,由于小圓圈直接追逐大圆圈比习惯化阶段的原路追逐更高效,6个月的婴儿会认为绕路的情况违背预期,从而注视更长的时间(图2a3,。

      上述研究证明了观察到环境限制和动作结果后,婴儿能够推论出动作,Csibra,Biro,Koos和Gergely(2003)将这个实验进行扩展,考察了婴儿观察到动作和环境限制之后,是否能推测动作结果(图2b,)以及观察到动作和结果之后,是否能推测环境限制(图2c,)例如,实验者在测试阶段向婴儿呈现小圆圈从障碍物的缝隙里穿过,大圆圈绕过障碍物前进,之后被屏幕遮住导致不能看到动作结果,在测试阶段呈现两类动作结果,一类是大圆圈碰到小圆圈后依然继续前进,另一类结果是大圓圈碰到小圓圈后停下,构成追逐动作结果发现,12个月的婴儿对前一类事件产生去习惯化,说明这类动作结果与他们的推论不符,在图2c的实验中,一块不透明的板子遮住部分环境,婴儿看到一个圆圈在被板子遮住的地方绕路前进,在测试阶段去掉板子呈现有障碍物和无障碍物两类环境,Ⅱ2个月的婴儿对无障碍物的环境产生去习惯化,说明他们在习惯化阶段推论出板子后应该有障碍物   按照先天机制论,婴儿能够识别没有人类特征的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