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气和气候概要课件.ppt

69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86633571
  • 上传时间:2024-09-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9MB
  • / 6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二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 (一)(一) 辐射因子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 1· 地球上的天文气候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

      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总量、 年总量都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年总量都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7各纬度气候各纬度气候带即带即 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带 地球气候带地球气候带 • (二)(二)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 1· 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35S~~35N之间辐射热之间辐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高纬度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 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 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 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 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 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

      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 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 著差异的重要原因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2·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 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圖圖 1998年年1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紅色部份紅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4至至5度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1、气候的异常现象、气候的异常现象•((1))厄厄尔尔尼尼诺诺::西西班班牙牙语语“EL Nino”原原意意为为“对对婴婴”表表示示在在有有年年份份圣圣诞诞节节前前后后,,沿沿南南美美厄厄瓜瓜多多尔尔、、秘秘鲁鲁沿沿岸岸有有一一支支微微弱弱且且向向南南移移动动的的暖暖海海流流,,使使这这一一带带海海温温异异常常偏偏高高,,造造成成山山洪洪暴暴发发的的现现象象。

      后后来来气气象象科科学学家家将将赤赤道道东东太太平平洋洋几几千千公公里里范范围围内内出出现现的的海海面面温温度度异异常常偏偏高高的的现现象象,,称称为为厄厄尔尔尼尼诺诺现现象象厄厄尔尔尼尼诺诺现现象象平平均均3~4年年出出现现一一次次,,每每次次持持续续半半年年厄厄尔尔尼尼诺诺年年间间,,瓦瓦克克环环流流东东移移,,使使西西太太平平洋洋的的澳澳大大利利亚亚、、印印尼尼、、菲律宾等地区本来多雨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发生干旱菲律宾等地区本来多雨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发生干旱•((2)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当当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则称拉尼娜现象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则称拉尼娜现象 •http:///海水运动海水运动_WEBQUEST/jxnr/jxnrzn/jxnryczn.htm •正常情况下赤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形成道太平洋形成一个纬圈环流一个纬圈环流 如图如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三)(三)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 1·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

      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概括为:概括为: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2·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200N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热量传输的74%,而在%,而在30~~350N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的的47%,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地形与气候•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有:海拔、山脉走向、长度、坡向、坡度、地表形态、组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有:海拔、山脉走向、长度、坡向、坡度、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②③④⑤②③④⑤•1、地瑚对辐射状况的影响、地瑚对辐射状况的影响•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气温的影响•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促进降水的形成:)促进降水的形成:①山脉对气流的机械阻障,强近抬升,加强对流,促进凝云致雨;②山地阻挡气团和低值系统移动,使之缓行或停滞,延长降水时间增加降水强度;③当气流进入山谷时,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辐合上升,成云致雨;④山区地形复杂,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容易产生局部热力对流,促进雷阵雨或热雷雨;⑤山地崎岖不平,因磨擦作用产生湍流上升也会促进降水 •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2)影响降水的分布)影响降水的分布(A)高大地形影响四周大范围降水分布(B)地形本身各部分降水分布差异悬殊A)高原内部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B)山地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个最大限度,超过此高度,山地降水量不再随着高度递增;C)迎风坡多雨,为“雨坡”,背风坡雨少,为“雨影”D)山地多夜雨,主要在凹洼的河谷或盆地。

      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密度在原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汇聚后被近抬升,如果盆地中原来的空气比较潮湿,则被抬升后即能成云致雨 •4、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1)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高原地面与同高度的自由:高原地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相比:大相比:A)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输送)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输送热量,热量,以以12月及月及1月最大月最大B)春、夏季青藏高原是热源,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春、夏季青藏高原是热源,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A)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作用)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作用B)对下部流场的分支作用)对下部流场的分支作用 5、冰雪覆盖与气候•1、冰雪类型和分布、冰雪类型和分布•2、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1)冰雪覆盖的辐射特性)冰雪覆盖的辐射特性•((2)冰雪覆盖的热力特性)冰雪覆盖的热力特性•((3)冰雪覆盖的水分特性)冰雪覆盖的水分特性•((4)冰雪覆盖与环流)冰雪覆盖与环流 •三三 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一) 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

      全年地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全年地-气系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导致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0mm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气候型:气候型: 1· 赤道多雨气候赤道多雨气候 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5°—10°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

      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安岛一带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少超过38℃,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18℃以下;气温年以下;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日较差可达6℃—12℃,全年多雨,,全年多雨,无干季,年水量在无干季,年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 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为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水水量为量为2282mm,最湿年(,最湿年(4031mm)相当于最干年)相当于最干年((831mm)的近)的近5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水水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 ((300mm),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2·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Tm),气候),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最冷月平均上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气温在18℃—25℃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瓦拉年较差仅瓦拉年较差仅5.6℃,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 3 · 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 出现在纬度出现在纬度5°—15°左右,也有伸达左右,也有伸达25°左右的,主要分布左右的,主要分布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

      4·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纬度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 5·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纬度纬度15°—25°间 •(二)(二) 中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 1·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 侧,约在侧,约在南北纬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2· 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

      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3· 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 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4·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

      全年降水量在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 •5·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40°—60°,包括欧洲西部,阿,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南美洲40°—60°S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以上 6·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35°—55°地带,包括中国地带,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

      夏季盛行东南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h内可下降内可下降10余度甚至余度甚至20余度 •7·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0W以以东东400~~60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 8·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350~~50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

      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 (三)高纬度气候(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冻土发育冻土发育 •1·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500N~~650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2· 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3·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个月平均气温在0~~100C之之间降水量一般在间降水量一般在200~~300mm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四)(四) 高地气候高地气候 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0S~~70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 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即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即1万年的所谓万年的所谓“冰后期冰后期”气候,经历了冷暖相差气候,经历了冷暖相差5~~100C的波动近代气候则指的波动近代气候则指最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由于积累最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由于积累了大量较为精确的气象资料,人们对这段时间气候变化了大量较为精确的气象资料,人们对这段时间气候变化的了解超过前两个时期的了解超过前两个时期一)(一)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冰期气候 •(二)(二)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大约大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1.4万年前冰盖开始万年前冰盖开始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 (三)(三) 近代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 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20世纪世纪20~~40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80年代年代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20世纪变暖世纪变暖二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 (一)(一) 天文方面的原因天文方面的原因 1·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可能在太阳辐射可能在10~~109年范围内年范围内变化。

      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变化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0.05%~%~1.0%之间,%之间,最大不超过最大不超过2.0%~%~2.5%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紫外线到X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1%,气温将变化%,气温将变化0.65~~2.00C 2·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 3·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地地球球古古气气候候史史地地质质年年代代表表 •(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地质时期中,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地质时期中,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以地极移动(纬度变化)、大陆漂移、造山影响其中以地极移动(纬度变化)、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 (三)(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近百年来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近百年来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度排序为:CO2浓度变化、城市化、海温变化、森林破浓度变化、城市化、海温变化、森林破坏、气溶胶、荒漠化、太阳活动、坏、气溶胶、荒漠化、太阳活动、O3、火山爆发及人、火山爆发及人为加热由此可见,大气中为加热由此可见,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变化以被当作的含量的变化以被当作近代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近代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 三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目前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副间冰期目前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副间冰期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 (第三章完) •二二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 (一)(一) 辐射因子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 1· 地球上的天文气候地球上的天文气候 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总量、 年总量都相同。

      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年总量都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7各纬度气候各纬度气候带即带即 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带 地球气候带地球气候带 • (二)(二)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 1· 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 35S~~35N之间辐射热之间辐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

      高纬度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 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 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 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 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 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 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 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量比冬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量比冬季海洋向大陆输送的少季海洋向大陆输送的少 在副热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赤道和中高纬度,降水量大于在副热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赤道和中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要达到水分平衡必须经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盈余蒸发量,因此要达到水分平衡必须经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盈余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 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变化纬圈环流减弱时,南北水平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变化纬圈环流减弱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加大,冷暖气团活跃,有利于锋面、气旋产生,多雨天温度梯度加大,冷暖气团活跃,有利于锋面、气旋产生,多雨天气相应增多,某些地区将出现气候异常现象;反之,纬圈环流加气相应增多,某些地区将出现气候异常现象;反之,纬圈环流加强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冷暖气团不活跃,某些地方往往强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冷暖气团不活跃,某些地方往往受单一气团控制,不利于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发展,降水天气显受单一气团控制,不利于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发展,降水天气显著减少,因而出现特别热和干的气候异常现象。

      著减少,因而出现特别热和干的气候异常现象 •2·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 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圖圖 1998年年1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紅色部份紅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4至至5度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1、气候的异常现象、气候的异常现象•((1))厄厄尔尔尼尼诺诺::西西班班牙牙语语“EL Nino”原原意意为为“对对婴婴”表表示示在在有有年年份份圣圣诞诞节节前前后后,,沿沿南南美美厄厄瓜瓜多多尔尔、、秘秘鲁鲁沿沿岸岸有有一一支支微微弱弱且且向向南南移移动动的的暖暖海海流流,,使使这这一一带带海海温温异异常常偏偏高高,,造造成成山山洪洪暴暴发发的的现现象象。

      后后来来气气象象科科学学家家将将赤赤道道东东太太平平洋洋几几千千公公里里范范围围内内出出现现的的海海面面温温度度异异常常偏偏高高的的现现象象,,称称为为厄厄尔尔尼尼诺诺现现象象厄厄尔尔尼尼诺诺现现象象平平均均3~4年年出出现现一一次次,,每每次次持持续续半半年年厄厄尔尔尼尼诺诺年年间间,,瓦瓦克克环环流流东东移移,,使使西西太太平平洋洋的的澳澳大大利利亚亚、、印印尼尼、、菲律宾等地区本来多雨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发生干旱菲律宾等地区本来多雨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发生干旱•((2)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当当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则称拉尼娜现象度异常偏低的现象,则称拉尼娜现象 •http:///海水运动海水运动_WEBQUEST/jxnr/jxnrzn/jxnryczn.htm •正常情况下赤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形成道太平洋形成一个纬圈环流一个纬圈环流 如图如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三)(三)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 1·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

      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概括为:概括为: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2·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200N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热量传输的74%,而在%,而在30~~350N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的的47%,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地形与气候•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有:海拔、山脉走向、长度、坡向、坡度、地表形态、组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有:海拔、山脉走向、长度、坡向、坡度、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成物质等,它们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和降水等都有影响②③④⑤②③④⑤•1、地瑚对辐射状况的影响、地瑚对辐射状况的影响•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形对气温的影响•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促进降水的形成:)促进降水的形成:①山脉对气流的机械阻障,强近抬升,加强对流,促进凝云致雨;②山地阻挡气团和低值系统移动,使之缓行或停滞,延长降水时间增加降水强度;③当气流进入山谷时,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辐合上升,成云致雨;④山区地形复杂,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容易产生局部热力对流,促进雷阵雨或热雷雨;⑤山地崎岖不平,因磨擦作用产生湍流上升也会促进降水 •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2)影响降水的分布)影响降水的分布(A)高大地形影响四周大范围降水分布(B)地形本身各部分降水分布差异悬殊A)高原内部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B)山地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个最大限度,超过此高度,山地降水量不再随着高度递增;C)迎风坡多雨,为“雨坡”,背风坡雨少,为“雨影”D)山地多夜雨,主要在凹洼的河谷或盆地。

      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密度在原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汇聚后被近抬升,如果盆地中原来的空气比较潮湿,则被抬升后即能成云致雨 •4、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1)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高原地面与同高度的自由:高原地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相比:大相比:A)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输送)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输送热量,热量,以以12月及月及1月最大月最大B)春、夏季青藏高原是热源,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春、夏季青藏高原是热源,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A)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作用)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作用B)对下部流场的分支作用)对下部流场的分支作用 5、冰雪覆盖与气候•1、冰雪类型和分布、冰雪类型和分布•2、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1)冰雪覆盖的辐射特性)冰雪覆盖的辐射特性•((2)冰雪覆盖的热力特性)冰雪覆盖的热力特性•((3)冰雪覆盖的水分特性)冰雪覆盖的水分特性•((4)冰雪覆盖与环流)冰雪覆盖与环流 •三三 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一) 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

      全年地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全年地-气系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导致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0mm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气候型:气候型: 1· 赤道多雨气候赤道多雨气候 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5°—10°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

      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安岛一带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少超过38℃,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18℃以下;气温年以下;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日较差可达6℃—12℃,全年多雨,,全年多雨,无干季,年水量在无干季,年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 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为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水水量为量为2282mm,最湿年(,最湿年(4031mm)相当于最干年)相当于最干年((831mm)的近)的近5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水水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 ((300mm),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2·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Tm),气候),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最冷月平均上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气温在18℃—25℃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瓦拉年较差仅瓦拉年较差仅5.6℃,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 3 · 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 出现在纬度出现在纬度5°—15°左右,也有伸达左右,也有伸达25°左右的,主要分布左右的,主要分布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

      4·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纬度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 5·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纬度纬度15°—25°间 •(二)(二) 中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 1·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 侧,约在侧,约在南北纬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2· 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

      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3· 副热带湿润气候副热带湿润气候 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4·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

      全年降水量在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 •5·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40°—60°,包括欧洲西部,阿,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南美洲40°—60°S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以上 6·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35°—55°地带,包括中国地带,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

      夏季盛行东南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h内可下降内可下降10余度甚至余度甚至20余度 •7·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0W以以东东400~~60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 8·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350~~50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

      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 (三)高纬度气候(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冻土发育冻土发育 •1·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500N~~650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2· 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 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3·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个月平均气温在0~~100C之之间降水量一般在间降水量一般在200~~300mm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四)(四) 高地气候高地气候 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0S~~70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 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即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即1万年的所谓万年的所谓“冰后期冰后期”气候,经历了冷暖相差气候,经历了冷暖相差5~~100C的波动近代气候则指的波动近代气候则指最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由于积累最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由于积累了大量较为精确的气象资料,人们对这段时间气候变化了大量较为精确的气象资料,人们对这段时间气候变化的了解超过前两个时期的了解超过前两个时期一)(一)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冰期气候 •(二)(二)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大约大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1.4万年前冰盖开始万年前冰盖开始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 (三)(三) 近代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 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20世纪世纪20~~40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80年代年代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20世纪变暖世纪变暖二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 (一)(一) 天文方面的原因天文方面的原因 1·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可能在太阳辐射可能在10~~109年范围内年范围内变化。

      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变化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0.05%~%~1.0%之间,%之间,最大不超过最大不超过2.0%~%~2.5%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紫外线到X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1%,气温将变化%,气温将变化0.65~~2.00C 2·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 3·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地地球球古古气气候候史史地地质质年年代代表表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