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 芦花荡参考资料.doc
5页第二课 芦花荡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赵和孙分别是“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开山人和领军人,开创了农村文学作品的新流派;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人物形象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后,作者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也有少量小说,陆续结集者有《晚华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均1981)、《尺泽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内分7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夫妻之情 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
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作品原文 我在遥望 远处那一片静静的芦花荡 和芦花丛中那条幽长的小路 伴随着我们 度过一段甜美的时光 秋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猖狂 在暖暖的阳光下掀起了白涛茫茫 是迎风起舞吗? 还是在挥手观望? 芦絮飞扬的天空 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和迷离目光 摘一束洁白的芦花 把记忆卷成窄窄的长串 让风轻抚紊乱的思绪 面对落霞余辉 把芦花洒在静静的江畔 整体把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富有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两件具体故事 前一天晚上: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第二天中午:老头子凭水上功夫为大菱报仇 问题研究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
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第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4.怎样理解“在淀里,像一片苇叶,直奔着东南去了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老头子撑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天上钻”理解 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3、4段肖像描写作用? 有外貌描写和服饰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英勇果敢,有自信自尊的特点 7.“老头子就叫他们睡一觉……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一方面体现了老头子的孩子们的喜爱和安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头子自信的特点 8.赏析“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把眼前的环境比做一个梦,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孩子们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部队后的惊喜、激动的心情 9.赏析“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新军……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的成长描写的有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的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北斗”既是天上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10、14段“趴”等一系列动词体现? 充分说明了两股女孩有炮火中的紧张环境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轻松愉悦的心理 11."俊"体现? 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体现了老头子的身份 12.老头子的信心来自? 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3.26段动词作用? 老头子反应灵敏,对地东正经验丰富 14.38段景物描写作用? 烘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沉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