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pdf
5页---文章来源网络 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 浅谈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 作者:王姝 论文摘要: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 泛美化" 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 "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所以,登场敷演, 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 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 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最终充分的体现出来 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戏曲表演美学思想空灵中和意境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思想的 " 有无相生"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哲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审美倾向" 虚乃大""大以虚为主" 被戏曲领域广泛吸收和利用戏曲表演当中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正是从另一层面体现了表演" 虚乃大" 的艺术品性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 和" 艺术真实" 即的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与非似之间讲求" 神似" 而不是力求" 形似". 例如在戏曲中表演拥抱、 亲吻,只需演员相互搭肩即可, 无需把生活中的亲密动作直接搬上舞台。
粤剧 《再世红梅记》 中, 有些演裴生和李慧娘的演员把脸相互贴在一起写恋情, 反而影像效果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梦梦生阐述戏曲艺术的特征是" 偏要在真人前弄假, 却能使人认假成真".盖叫天也说, " 和生活对照, 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 有时还" 非假不可,非假不真,非假不美" 犹如舞台上,几个龙套就代 ---文章来源网络 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行千里路阿甲先生把它叫做" 团团转",这种咫尺千里的空间转换,就是通过假定性的东西,来反映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象这样的例子,戏曲表演当中不胜枚举 戏曲的虚拟,另外还有对自然环境的虚拟,象征性虚拟,和对时间形态的虚拟 例如昆曲《桃花扇》中,用水旗表现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示策马前行 对景的虚拟,如赣剧《荆钗记》的《雕窗·投江》二折,钱玉莲为了抗拒婆婆逼婚而逃出家门时,用剪刀撬窗的方形舞蹈动作,虚掉了窗的实体;她到江边后,用手撩拨着前进的动作,虚掉了芦苇,用听到犬声而惊恐后退的动作,虚掉了犬;当她投江后,有用长达七尺的水袖不断舞动着,宛似滚滚激流,以此虚掉江类似《荆钗记》这样用演员的舞蹈动作虚拟周围环境和景物的戏曲表演中比比皆是。
时象,即对时间形态的虚拟,如京剧《三岔口》中,两个人物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工程论文以摸黑打斗的身段表现当时的时间正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如果观众看不到演员摸索、搏斗的动作和吃力凝视的眼神,又怎能知道这是在黑夜? 戏曲当中的虚拟,有时还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为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达到一种" 贵乎其真,又不必果真,却见技艺之精,超乎其真 " 的虚实相生的效果,使" 不果真" 的形象比" 果真" 的生活原型还要真实动人如川剧《射雕》中,小姐与意中人相视发呆,丫鬟唤他们,两人都" 不醒",丫鬟似看到他们两人的眼睛,由一条无形的线连着丫鬟竟可以" 弹" 和" 拉" 这跟线,以至两个情人的身体随之晃动这段传神的表演,用眼神的呆、身体的晃动、丫鬟俏皮的虚拟动作,艺术地反映了恋爱中的人物的真实情态这都是戏曲当中的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 综上所述,戏曲当中虚与实的相辅相成,似乎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法,讲究 " 空灵"和" 留白",戏曲表演中的" 计白当黑" 的原则的运用,使实处对于生活内在本质表现很准确,同时,是虚处更耐人寻味,有一种空灵含蓄、游动变化之美 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美 ---文章来源网络 " 中和",中,指心无偏奇;和,和谐,中节,合乎节度。
孔子以他的" 中庸" 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艺术地最高审美理想——中和美,他认为,文艺的最高审美理想就是能使人内心趋于平静,并唤起庄敬和睦与仁爱的感情,从而对恢复周礼、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法度和秩序,产生巨大的作用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是言其和也 这种审美理想,就要求中国的戏曲要讲适度、讲和谐、不走极端、喜怒哀乐皆有节制,悲欢离合相反相成体现在戏曲表演中,则要求演员的表演要" 合于雍容度""举步发音,一钗横,一带场,无不曲尽其致……其浓淡简繁,折衷合度" 总之,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过分刺激感官的图景,在台上都要尽量避免使人物形象具有审美价值如表演悲哀的哭,演员只需眼中噙泪,用水袖把脸一挡就可以了,不必真的涕流满面上举例子说明了演员在舞台上的感情必须是有节制的,要做到"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而显示出一种温柔敦厚,和谐宁静之美 戏曲表演的中和美,还体现在" 以调和情" 上中和美还体现在音乐与剧情、人物心理相契合,达到一种和谐、圆融之美如张君秋《望江亭》中【南梆子】的旋律 " 观此人容貌相似曾相见"这句唱腔," 观" 字的旋律延长后,有个附点在唱" 此人",表现她既想打量这个少年,又不好意思的情感;又如" 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 中," 我本当" 之后的弹拨乐伴奏,借入越剧的旋律," 允婚事" 开始,旋律转散意式,显得有所滞疑,最后" 举案" 又进行了一个较长的尾腔,表现她既向往爱情又犹豫不觉得思想斗争。
这两句唱腔旋律灵活,为塑造人物形象而选择与其相称的唱腔节奏,可谓" 以调合情" 了二者的结合和统一,很美 戏曲表演所体现出来的中和美还有很多,例如演员亮相时,眼睑下垂呈 30 度至 45 度,不直瞪观众,眼神也随头部向身体相反方向,以达到一种对称、均衡的感觉又如身体造型成一定的弧度,则与" 中和" 、" 圆" 的审美心理有关戏剧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行动反映生活的艺术,行动是戏曲 ---文章来源网络 舞台演出的生命线,所以舞台表演就要" 疯要疯的美,醉要醉的美,伤要伤的美,死要死的美,丑要丑的美" 一切表演都体现出美的原则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独特范畴,它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境生于象外",王国维说" 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也讲求出于实、表于幻的意境美中国戏曲演出的" 虚实相生",即戏曲表演的虚与实、 情与景的结合所产生的空灵感, 为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里讲的舞台上的" 空灵",并非空无一物, 一人, 而是如何以虚做实, 传达出具有广大典型的意义来意境之所以为意境,就是看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能否形成特定的审美机制和显现特定的审美形态,传达出广大典型的意义。
" 落笔便定" 的特定形象与" 触则无穷" 的象外象或意外意相加,方能构成完整的意境意境的特征正在于,它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是形象的,又是想象的因而它既具有特定形象的直接性、确定性、可感性,又具有想象的流动性、开阔型、深刻性我国传统戏曲深受" 意境" 理论的影响,体现出了一种广阔、朦胧、邈远而无穷的美感 唱作为戏曲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他的基本含义是交代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性格,所谓" 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 它同样具有" 超以象外,意象欲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 韵外之味、味外之旨" 的美学特征例如昆曲的《牡丹亭·惊梦》的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首曲子,可看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诗,实的部分是姹紫嫣红,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这些是实的客观存在,意境的稳定部分又如《西厢记》长亭一折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此两折却用少而精的导向力极强的画面传达出了一种一种广阔的、朦胧的、邈远而感伤的、愁肠万种的情绪,这就是意境美的魅力所在。
凡被寓于有意境的戏曲作品,都是可以让观众回味无穷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 ---文章来源网络 比如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幽会时,舞台上出现的十二月花神撒花的舞蹈场面,表现了封建的礼教抑制不住人的正常情感要求, 即使是在梦幻中,也要冲破他的藩篱,体现了汤显祖" 情之至,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的主题再如龙江剧《荒唐宝玉》中,贾宝玉将手帕旋转飞升, 飞进天幕上部的" 空洞",造成宝玉在梦幻中" 以石击天" 的意象, 隐喻他反封建伦理的叛逆精神,震撼了封建王国的" 天".戏曲表演正是通过这些夸张调度,诱发观众" 象外之象" 的遐想观众通过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联想和想象,而获得了一种超然象外的独特的感受,主题和剧本的思想内容得到了揭示、升华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戏曲具有" 大美" 的特质除本文提到的三种美学思想外,戏曲表演还体现了阴柔美、阳刚美、悲喜结合等美学思想,此不赘述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道家之" 妙" 、儒家之" 和" 、佛家影响下之" 意境" 说为切入点来看在这三种思想影响下戏曲舞台表演呈现出来的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