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礼泉烙面.doc
5页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礼泉烙面礼泉情节之美食方便面是什么?方便面又称泡面、杯面、快熟面、速食面、即食面,南方一般称为碗面,香港则称之为公仔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用热水泡熟食用的面制食品 通常认为是小日本的发明,据 2000 年日本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方便面被认为是日本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卡拉 OK 次之2002 年全球共消费方便面 550 亿袋但我今天要说的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自然不是鬼子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而是真正世界最早的方便面,地地道道是我们中国,我们陕西,我们关中,我们礼泉,我们礼泉北山狼的骄傲——礼泉烙面!礼泉烙面影响力自然不如鬼子的袋装垃圾食品,只不过鬼子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现在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好了言归正传,只在此新春佳节,把家乡美食向大家介绍欲览正文!请接着看!礼泉人看了留个名!礼泉烙面礼泉烙面材料礼泉烙面(音:li quan luo mian)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这是正宗吃法哦)哈哈馋吧!这就是已经泖好的礼泉烙面,可以开吃了参考资料 1.【关中面食--礼泉烙面】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之大吓人一跳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由此算来,礼泉烙面当之无愧是小日本搞的那个方便面的老祖宗了,只不过鬼子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现在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所幸近年来烙面有复兴之势,由礼泉、乾县、永寿的山区已经发展到县城,甚至波及到咸阳到了冬季,咸阳街头巷尾也常能见到骑着自行车驮大竹筐沿街叫卖烙面的,虽然已经不正宗了,有桔生淮北之嫌,却也说明了喜食烙面的人在增加,给偏好本地风物的人聊以安慰。
最早烙面应该兴盛于礼泉北部山区,早年间烙面并不是平常就能吃到的,由于粮食紧缺,烙面成为礼泉人过年时候才能享用的奢侈美食当地童谣云:“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摊烙面”烙面的制作,与其它面品截然不同,是需要家庭中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协作的,常为夫妻二人搭帮合作天蒙蒙亮,便都起床,女人收拾好一个大瓦盆,男人将数十斤面粉倒入,便开始加水“洗面”洗面”就是将面中的面筋洗出,这样做出的烙面会筋光平滑因为面粉量较大,“洗面”成为一份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反复抓洗,方可将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女人紧接着便开始“摊”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铁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摊烙面”必须用麦草烧火,火性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决不可用煤火、炭火、劈柴火,否则外焦内生,一定失败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一张张被晾于屋外绷好的铁丝上,待凉后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个白天,至天黑完毕至此又轮男人上场,用纱布将码好的面饼长条包紧裹好,盖上一个木板或木锅盖,费尽全力抱来一块沉重异常的青石压于其上,至此当天工作结束。
次日,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烙面制作全部完工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最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吃烙面的方法却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二是热汤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
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此点切记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曾有人到礼泉吃烙面,吃完一碗后掀起碗底将汤也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因而,讲究吃的方法,是品食美味的前提某君性急,吃礼泉烙面抓一大把,搞得稀糊一大碗,末了评价说,这么难吃的面,真不知礼泉人为啥那么爱吃一礼泉人闻听,勃然作色曰:“啥有啥的吃法,横吃的西瓜他偏要竖着吃,没吃成却洗了脸,能怪西瓜不好?!”看来吃有吃窍,食有食道,想吃出味道,要讲究窍道,此言一点不差 烙面对于礼泉,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北部山区,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摆开筵席,早饭必定是吃烙面席是流水大席,饭却只此一样寒冬腊月季节,呵气成冰时分,几张木桌当院摆好,各路吃客四方坐定,执事的一声令下,端盘的便接踵穿梭一碗碗滚汤浇好的烙面一窝蜂地端上了桌上席老者一声“端碗”,众人胳膊齐伸,你不用他指派,他不消你安顿,满桌无语,一心吃面,顷刻间,满院“吸溜吸溜”之声雀起一碗烙面只是三两口,吃完汤碗立即推到一边,头不抬嘴不擦,迅速端过一碗再吃。
各个桌面上摆满了刚端上来热腾腾的烙面碗和红艳艳的该端下去的汤碗此时就苦了那些端盘子跑堂的半大小伙子了,烙面碗来回更替速度太快,需要不停地端上浇好的烙面碗,同时撤下客人吃完了的汤碗一旦开席,他们就是拉满了的弓,上了发条的钟,脚不点地,马不停蹄,手托木盘子来回小跑一时间,满院弥漫开烙面汤的香辣,升腾的蒸气里,人头攒动,碗碟叮咣,坐着的客人吃得是疾风骤雨,满头冒气,端盘的小伙跑得是鸡飞狗跳,热汗满头如此三番五次过后,方才雨收风住,宣布这一轮结束桌面上的碗筷端下,打下手的抹桌子擦板凳等待下一路诸侯上场吃完饭的老者却并不急于回去,往往聚到屋里,你搀我扶,你推我让,脱鞋上炕,你问我端了多少下,我问你吃了十几碗,而后又三国水浒、战国春秋地摆开话场子此时早有人泡好一壶酽茶、准备一袋旱烟递过,趁着烙面的余味,喝几盅茶,抽两锅烟,说今年的庄稼,谈明年的苹果,脚底热烘烘,心里暖融融,这一刻,问谁是神仙,我就是神仙!曾有本地某品牌香烟广告:抽 xx 烟,过皇上瘾套用一下:吃礼泉烙面,赛天上神仙!参考资料 2.【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家乡味美,美在烙面!】 不要说它是“涎水面”,它是山珍海味无法代替的乡情美食;不要说它是贫困地区的土俗,它的品位相当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和团团圆圆的月饼。
凡是出生在陕西省咸阳市醴泉县的人,都有一种“浇汤面”情结,也就是说,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每逢佳节思亲之时,总会想起“浇汤烙面”来浇汤烙面”能使你想起生你的母亲、养你的土地;想起你的童年,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起三姑六婆、三老四少、幼年的伙伴和人生的道路,记忆所及,甜蜜又美好 家里再穷,大年初一总能饱饱地吃上一顿 “浇汤烙面”,那种有滋有味的满足感,那种滚烫、热烈、融洽和忘形,简直无法形容 打小,我最爱吃的就是“浇汤烙面”,最爱听的话就是“烧汤” 1994 年春节,作家鲁曦逢人便说:“这次春节文艺晚会实况录像,当主持人问阎老师向家乡父老说点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北京混了 40 年,年年想醴泉,岁岁想烙面’他说得特别动感情她觉得特别奇怪 一声“烧汤”,厨房里即刻飘来诱人的香味,是肉香,又非肉香,而是胡椒大料花椒桂皮酱油辣椒陈醋样样调和“咬”在一起妙不可言的一种奇异的骨头肉汤味你要是遛进厨房一看,呀,那滚沸的肉汤更是诱人,上面飘着一层蒜苗丝儿和菱形的鸡蛋皮儿,下面,殷红红的,就是一口气吹不透的辣子油,再下面,清清的、浓浓的,略带酱色,是鲜香可口的肉汤,此刻,你会发呆,哈水(哈喇子)就要流出嘴角,你有点不好意思。
“涎水”即口水涎(xian)在这里读 han,与“哈水”的读音相像我们醴泉方圆左近把“咸”叫 han,故读“涎”为 han 也很自然是不是古代周秦汉唐“雅言”的读法,待考也许“涎水”就是“哈水”,难说浇汤面”俗称“涎水面”,不无戏谑意也 醴泉的媳妇会调汤,这是家传,是新媳妇的能耐和出嫁的合格证明她们能把各种调和“咬”到一起,诱人胃口家乡人口重,因为活儿重,“好厨子一把盐”,咸也得咸它个浓香扑鼻我来北京后,常为吃不上“浇汤烙面”而起急,为此,老家托人捎过烙面给我,本县劳动模范王保京晋京开会,给我带过,遗憾的是,纵使你臊子多油、味精多酷,任凭你百般调试、千般忙碌,人家汤就是出不来味儿,干着急呀! 当一家人的哈水快要流下来时,“浇汤面”又好像故意吊人胃口似的,一碗只给你挑上一筷子,大火滚汤,浇来倒去,浇得滚烫,你只消用筷子轻轻拨开红红的油层,可见一根根细长细长的面条莲花状地盘卧在碗底,如何滑溜美味自不待言,此刻,还没有动筷子,你的额头就冒汗了 准备战斗吧,你是小伙子,你就准备干它八九十碗急急忙忙地吸溜,慢慢悠悠地咂嘴,这时候,全家人说不出的融洽和幸福 “浇汤烙面”味道奇绝,做法也奇要做烙面,先摊煎饼。
摊煎饼须选二箩箩上等面粉,和稠搅匀,越匀越好,像揉面一样,功夫在耐力;逐渐加水,再和再搅,直至特别粘糊状,功夫在稀稠;然后在麦秸火上架平底锅一勺一勺地摊平、抹圆,翻个个儿,烙成粗布一样厚的薄饼饼,功夫在火候;晾凉之后,用擀杖碾平,折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起来,再压瓷实,数小时后,利刀切丝,功夫在刀仗;最后,码齐堆叠如葵花、如蒲团,存放一个冬天不成问题,功夫在灵巧吃的时候,抓一小把放在碗里,再放一疙瘩大肉臊子进去,难怪它滚汤浇拌之后,入口筋道、再嚼即化,筋道有嚼头、松软好消化;难怪远近传说“皇上一碗下去满头大汗,二碗咽下肚腻去胃开,三碗填进展脸舒眉引自《陕西土特产的传说·烙面的传说》)这般滑溜却浓重,那份醇厚又入味,怕是造化之功也,神力暗助也,天赐也!不然,五味相加何至神乎其神?醴泉历代名人出过几个,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可是,谁的笔下能穷尽其妙? 相传,周文王亲自带兵降服为害一方的三丈恶龙周文王把龙肉斩块煮熟犒劳百姓老百姓自带面条,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但是人多汤少,只准浇汤吃面,剩的汤倒回锅内,一连吃了七天七夜,人人垂涎,个个满意,从此,过年过节,男婚女嫁,肉汤浇面蔚为风气,于今不衰 吃“浇汤面”,为什么面少汤多,一吃就是头十来碗?我想也是为了多享受“龙”汤的滋味。
传说归传说,根本原因在于陕西地面穷,好容易过年吃肉,就得省着点,熬上一锅肉汤,味调得香喷喷,满屋子流哈喇子,碗里的汤连同口水一起回倒在锅里,一家子过罢了瘾,汤留下下顿再浇,反正边浇边烧,高温消毒现在日子好些,吃一碗是一碗,碗碗都是新汤,剩汤倒掉不足惜,“浇汤烙面”彻底告别“涎水面”的俗称,体体面面地登堂入室,甚至出现在高档宴席上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