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积聚)的中医证断与临床辩证施治.doc
5页癌症(积聚)的中医证断与临床辩证施治积聚(现在泛指--癌症)是指在腹内脏器上有结块或者肿块,表面不平,质地坚硬,类似于岩石而言,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在定处,病属于血分,为脏病;聚是无形,而且时聚时散,聚散无常,也就是说它的疼痛无定处,病在气分,为腑病如《金匮要略》上说:“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这样在积和聚的区别上比较容易区分,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般说来,聚病较轻,如果治疗措施投机,此病经过经过精心治疗,是可以治好的;聚就不一样了,一般说聚当人们已经发现时为时已晚,积已经成块,病情比较严重,故而难治 中医上的症瘕之证,大抵上也属于积聚范畴之类在《诸病源候论·症瘕侯》中说:“症瘕者,皆由寒湿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并虽有结瘕而可移者,名为症瘕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由此可见,症与积都具有形可据、坚硬不可移动的特点;瘕与聚也都有聚散无常的证状共性因此,积与症、聚与瘕可以说都是同一类的疾病了 一般说本病的发生,每多因七情郁结、房室不节、饮食内伤等,致令肝脾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淤血内停,日久暂积而形成的。
一般在临床上,积块软而且不坚硬,此时正气还未大伤为初期;积块增大,按之觉得比较硬,正气已伤为中期;积块坚硬,正气大伤也就成了晚期这样在治疗时也就会有了大框框,初期宜行气活血,中期继则攻补兼施,晚期以健脾扶正、理气化瘀为基本大法聚则属于气机不和,故而时聚时散,所以与积不同,同时在治疗上,应该以行气消聚为主 在各种积证中,以胃脘、肝部为最多,其它脏气部位也多有之聚证较轻,积证较重积证一般的预后情况比较差 【病因病机】 一、一般内因的因素是主要因素,对于积聚要这样去认识平时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这样就会导致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也就会受到阻滞,最终导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积聚病变张子和说过:“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所以尤在泾也说:“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病这样七情六欲淤积过久,再加上外邪,每每就会导致积聚的发生 酒肉无度,食物偏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得脾失健运,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了,就会导致湿浊凝聚会生成谈,痰气阻滞,就会导致血行不畅,脉络淤滞壅塞,痰浊与气血博结,形成痰积瘀块就会越来越大,生成积聚本病但也有饮食不调,暴食暴饮不予控制,食滞遇气,食气交阻,气机不畅也会形成积聚。
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在《卫生宝鉴》也是这样说的 二、外因致病起居失宜,寒温不调,寒气侵袭,这是脏腑气血失和,再加上饮食不节,使脾失健运,湿浊不运化因故凝聚成湿痰,若风寒痰湿食诸邪与气血互结,壅塞人体的脉络,日聚渐渐增大,就会形成本病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在《五变篇》中也说道:“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由于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耐起张景岳也指出说道:“不知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实相博,而积斯成矣可见风寒之邪,饮食积滞,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会形成集聚的恶果如果七情所伤再与风寒湿痰饮就挤在一起,这样内因外因邪气和合,那么就会很容易形成积聚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起居失宜,寒温不调,寒气侵袭,再加上饮食不节,使脾失健运,湿浊不运化因故凝聚成湿痰,若遇风寒形成积聚,但是主要还是内因的问题 总之来说,形成集聚的原因也是比较的多的,但大致如上,但发病机制,更是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息息相关,俗话说“人弱强盗乘虚而入”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体强了,一切外邪不会入侵会致病的《内经》上说:“壮者气行则己,怯者着而成病,”就是这个道理故而张洁古认为“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医者要审病辨证,给予早期证断,早期治疗作为病人平时要知道一些医疗常识,尤其对于这些积聚,早期到医院检查,如果到晚期的话,就会造成“纵有金丹,亦不可治”的后果 【辨证施治】 积聚之证,按其病变性质的不同,而分别为积和聚之说;但临床所见,一般每先有气聚,日久则气滞血瘀便成为积,因此,不能把积和聚绝对划分开来看,前人每以积聚并称,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为了临床临证容易掌握,所以也就分别论述了但是它的治疗原则,可以按照《医宗必读》指出的:“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较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浸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裴正学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独到之处,认为:“正虚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还说到:“扶正固本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方法”,还说到:““急则治其标”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必要手段,”“中药扶正配合西医放、化疗是扶正祛邪思想的体现。
这样裴老对于癌症的治疗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但在临床上一般还要注意这么几点: 1、辨别积与聚的不同理论上积聚合称一个病证,但是积和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边也提到过,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反复时间较长,多属于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征;聚证则具有游走不定,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积块出现,腹中的胀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比较短一些,多属气分之证,病情相对比较轻一些,在治疗上比较容易一些至于古代所说积属脏病,聚属腑病,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在划分积聚定义时比较牵强,不可拘泥具体分辨清楚积在何脏何腑,不过现在的医学检测手段完善,在何脏何腑一探测就一目了然诊断确切,治疗也就方便多了 2、要辨别积块的位置,在什么部位,大小如何,软硬程度积块的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辨别积块的部位,就可以及早发现病变,并针对性加强治疗上的措施积证一般按上下分就有:胃脘腹、右胁腹、左胁腹、右腹、左腹、小腹等聚证可分为:肝气郁结、食浊阻滞、气结于大小肠 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鄙人认为肺癌、食道癌、胃癌、喉癌、鼻腔癌、胰腺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膀胱癌等也都应该属于急症的范畴,可以参考治之。
这些癌症主要还是体质免疫功能低下形成的中医上说正气不足之证 3、积聚和其它病都一样,也有发病的期度,要重点辨别积聚的初期、中期、末期,严格的说积聚在初期、中期、末期的虚实也不相同,所以不同时期的积聚的虚实要严格辨别,加以区分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给与正确的治疗按照上边说过的,初期积块比较小,比较软邪气尚浅,虽说邪气实而不是太盛,正气还不至于大虚,一般情况还比较好些中期正气渐渐衰退而且邪气渐渐较甚,这时候积块渐渐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渐渐加剧,持续时间比较长,饮食也大幅度的减少,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证相继出现末期的积聚患者,这时候正气大虚,而邪气甚实,积块表现明显增大,质地坚硬甚至于个别有开花现象,疼痛加剧难忍,饮食量大幅度的减少,出现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者黧黑,有明显消瘦等一系列的衰弱症状出现这时候要辨别标本的缓急,总之按证治疗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一、积证 (一)气滞血阻1、主证侯:积块软而不是太坚,固定不移,胀多于痛,脉实有力2、证侯分析:由于气机阻滞,导致脉络不通不和,产生后果就是气血阻滞,久积形成积块,所以积块就会有固定不移动的现象;但是由于属于积证初起,所以积块比较软而不坚由于气滞血阻,引起血行不畅,这样胀一般多于痛。
病为初期正气没有大伤,脉象似而有力3、治疗方法:以行气消积、和血通络为主,一般佐以化痰、养血等方法4、方药:大七气汤为主方〔大七气汤:《医学入门》 青皮 陈皮 桔梗 藿香 桂枝 甘草 三棱 莪术 香附 益智仁另有一方中有加大黄、槟榔〕方中用青皮、陈皮、桔梗、藿香行气散结,桂枝、三棱、莪术、香附温通血络,使络脉气血畅通,这样其积自销若兼见寒热、身痛有表证,舌苔白腻,脉浮弦大者,是外有风寒表证之邪,以配以宣表理气,通瘀滞去积,一般可选用五积散〔五积散:《局方》白芷 陈皮 厚朴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 苍术 枳壳 半夏 麻黄 干姜 肉桂-表证重用桂枝 甘草 生姜 大葱〕本方汇集解表、散寒、怯湿、化痰、行气、利水、活血、通络、温中和止痛之药集于一起,以治积证初起,又兼外感,气机不畅所导致的一系列阻滞不同的证侯,使其逐渐消散至于积久之证,本方非能奏效二)气结血瘀1、主证侯:积块增大按之觉得较硬,痛而不移,或时有寒热,形体日渐消瘦,体倦乏力,或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女孩子见有月事不调,面色无华,舌青紫色,脉弦滑2、证侯分析:积成日久,气结不行,脉络阻滞,血瘀日甚,所以积块越来越大,而且变硬,痛处固定不移,气结血瘀,这样就会造成营卫不和,因故时有寒热往来。
气机不利,血瘀成积,导致结果是血少气衰,中气不足由于中气不足,产生脾失健运,食纳少,大便溏水谷精微不能充分给养四肢百骸、肌肤,所以形体日益消瘦,体乏无力,,面色不华舌青紫色为有瘀证脉弦滑为血虚肝旺之象女子如积在下腹部,则月事不行,是因血衰导致经闭的3、治法:通瘀行气,兼调脾胃,攻补兼施4、方药:膈下逐瘀汤为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 丹皮 赤芍 乌药 延胡索 当归 川芎 五灵脂 红花 香附 甘草 枳壳〕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赤芍等活血化瘀,并有香附、乌药、延胡入血行气止痛,使的气行血行,化瘀功能更强;并可以加入川楝子、三棱、莪术之类如果积块坚硬作痛,可以合用《金匮》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鳖甲煎丸:《金匮》 鳖甲 乌扇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子 石苇 厚朴 牡丹皮 瞿麦 紫葳 半夏 人参 蛰虫 阿胶 蜂巢 赤硝 蜣螂 桃仁〕以上二方,可与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间接服用,以补益脾胃之气,为攻补兼施之法,此为上策 三)正虚瘀结1、主证侯: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加剧难忍,面色萎黄或者黧黑,肌肉消瘦,饮食锐减或者不食,舌质淡紫,舌苔灰糙或者光剥,脉弦细沉。
2、证侯分析:积块日久,血络瘀阻,所以就会积块坚硬,这时候疼痛加剧难忍由于中气大伤,脾胃运化的功能减弱,由于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弱,胃肠吸收功能不全,胃纳饮食减少,形成身体消瘦血瘀日久,阻滞新血不生,畅通有组,也就是说血循环发生障碍,这样造成中气大伤,免疫功能低下,故面黄肌瘦,甚则黧黑心开窍于舌,这时间舌苔就会成紫色属血瘀证苔灰糙光剥,脉弦细,均有津液枯竭、大有气血耗伤的现象3、治法:大补气血,活血化瘀4、方药:八珍汤加味,〔八珍汤:《局方》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可加红花、赤芍、丹参之类,重加三棱、莪术,可以合用化积丸〔化积丸:《类证治裁》三棱 莪术 阿魏 浮海石 香附 雄黄 苏木 瓦楞子 五灵脂 水泛为丸,每服 6克,每日两次〕方中阿魏为化积主药,左以雄黄、苏木等一些活血之类药品,活血消瘀,以破坚积试图缓功之效如果证侯比较轻,可以合用资生丸给予调理〔化积丸:《方》白术 人参 茯苓 苡米仁 山楂 橘红 神曲 黄连 寇仁 泽泻 桔梗 藿香 甘草 白扁豆 连肉 山药 芡实 ,一方无泽泻〕 一般说,不论积证初起或者久积,都可以配合一些外治方法,如贴一些阿魏膏--《景岳全书》、水红花膏--《景岳全书》之类的外用药膏,这样以助于消痞散积。
二、聚证1、主证侯:腹中气聚,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