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doc
12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报告课程名称: 《地籍管理》 所在单位: 土地科学技术系 主 持 人: 袁 春 联系: 82321807 电子信箱: yuanchun@ 报告日期: 2006-05-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六年五月1一、《地籍管理》课程建设现状(一) 教学队伍 1.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情况袁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土地与测量实验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主讲地籍管理、土地市场、土地法学、土地利用管理和地籍测量等课程,近五年主持并负责加入 WTO 之后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研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北京周口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地籍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土地更新调查教学实习研究等多项教学教改项目近五年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6 篇,学术论文 20 余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 3 部。
承担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延庆县与平谷区第二次土地详查、城市绿化遥感调查处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国家 863 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和变化预测及发展预测模型》子课题、国土资源部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等课题袁春教授从事地籍管理及相关教学和科研 10 余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连续获得学校教学优秀一等奖和“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北京市教育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校师德标兵、校先进工作者、周口店实习基地建设优秀教师等奖励,指导硕士论文分别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和“校优秀论文”奖励,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三等奖、北京市一等奖郑新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地籍信息系统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受聘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山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
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主编教材 1 部,参编教材 1 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 1 项,出版专著 2 部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执行主持山东省院士基金 1项、山东省哲社“九五”规划 1 项,国土大调查试点项目 3 项等多项学术研究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获山东省教委三等奖1 项,获山东省环保局和国土厅科技一等奖各 1 项等奖励,获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吴克宁,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理事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亚热带过渡区土壤发生多元性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的研究”,“县级 1:10000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 SPOT 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影响的研究”,国土资源部“中部地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建库”等 4 项研究课题。
吴克宁教授是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向 21 世纪教材的编委近五年发表教学法论文 5 篇,学术论文 38 篇,副主编教材 3 部,参编教材 3 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 3 项,出版专著 3 部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获省国土资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付梅臣,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发表教学法论文 5 篇,学术论文 21 篇,参编教材 4 部,出版专著 1 部,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 1 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等奖励负责廊坊市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沧州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订等课题周伟,在读博士,讲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土地信息技术应用发表教学法论文 5 篇,学术论文 11 篇,参编教材 2 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 3项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全国园林城市指标遥感评估、北京市 LUCC 研究、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园林信息系统应用示范研究等课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奖励。
田毅,在读博士,讲师,《地籍管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发表教学法论文 4 篇,学术论文 5 篇,参编教材 5 部,主持及参加教改项目34 项参与欧盟水流域环境信息及自然资源管理项目等课题2.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地籍管理》课程组在不断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知识层次相结合、专长搭配相宜的教学梯队1)学历结构课程组教师中有博士学位 3 名,博士在读 2 名,硕士 2 名,在读硕士 1 名,本科生 1 名2)年龄结构课程组教师在 50 岁以上 1 名、40—50 岁 2 名、40 岁以下 6 名,任课教师平均年龄 38 岁形成了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学梯队,为未来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学缘结构在学缘结构上也具有良好的配置,课程组的教师主要毕业于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重点大学;既有专门从事地籍管理专业的,也有同时兼顾信息、评价、规划等专业在学缘结构,知识结构上都与本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有了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就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课程队伍,也突出了本课程的特色4)师资配置课程组教师由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助教、助理实验教师 3 人组成。
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师资配置约 1:10,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3.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1)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课程组根据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地对其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随堂听课、攻读博士学位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先后培养了 5 名青年教师,充实了地籍管理的教学队伍,加强了地籍管理实验实践教学的力量4(2)开展教学法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组成员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承担本专业野外综合实习和部分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并能够勇于突破,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好评青年教师先后参加教改项目 7 项,公开发表教学法研讨论文 9 篇,参编了《土地管理法教程》、《土地资源学》等教材和实习指导书 6 本3)组织参与科研项目,拓展青年教师的知识领域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指导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和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先后承担和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 7 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16 篇4.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为了适应学科交叉渗透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的需求,《地籍管理》课程组近年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成果《地籍管理》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修订,增加了“3S 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地籍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软件综合应用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掌握地籍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GPS、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地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应用,努力探索多用途地籍向数字地籍的转化《地籍管理》课程组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凝练课程特色,研究使用了一套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案例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并注重将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鼓励在前沿性内容上开展研究和探索等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课程组已发表相关的教学法论文27 余篇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持续的资助、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帮助,加上课程组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4 年《地籍管理》课程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级精品课程,2005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是深受学生5欢迎的一门课程二) 教学内容1.课程内容《地籍管理》课程从地籍和地籍管理的内涵入手,在讲述地籍与地籍管理的目的、类别、内容、原则和管理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的内容与工作流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与程序,土地登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部分主要围绕土地利用现状初始变更和更新调查、对象、内容、原则与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标准体系和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的技术方法等,结合野外实习重点讲授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及成果资料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部分主要讲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地籍调查主要讲述土地权属调查的法律依据、对象、内容和程序,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的精度要求等,实验实习都在《地籍测量》课中安排土地登记部分重点讲授土地初始和变更登记的对象、内容、提交文件资料的要求、工作程序及相关表格的填写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部分在讲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趋势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组成和应用,要求掌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库、查询与输出的技术操作方法。
2.教学内容安排《地籍管理》课程共安排 64 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 40 学时,实验教学 24 学时野外综合实习 6 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安排如下表:教学内容安排表学时项目 次序讲课 实验教学内容 实习地点61 2 地籍与地籍管理2 10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3 8 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信息技术实验室4 6 地籍调查5 2 土地条件调查6 4 土地登记7 2 土地统计8 2 地籍档案管理9 4 16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MAPGIS 工程中心实验室小计 40 24课堂教学合计 64 学时综合实践 6 周 地籍管理综合实习 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等3.实践教学《地籍管理》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尽量利用科研项目和生产的内容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达到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2001—2005 年在北京市延庆、平谷区和河北省赤城县等地,结合国土资源部土地更新调查试点项目完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土地更新调查的教学实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感性认识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技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达到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这种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校《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同类课程的显著区别,也是我校《地籍管理》课程教学突出的主要特色之一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地籍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