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古今剂量折算.doc
5页中药古今剂量折算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 179 年)是 12 斤权,实测为 2996 克,1 斤为 249.7 克,约等于 250 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汉 1 斤=250g;汉 1 两=15.625g;汉 1 铢=0.65g二、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实测:汉 1 合=20ml;1 升=200ml;1 斗=2000ml;1 斛=20000ml三、汉代的度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文物实测:汉 1 寸=57.49999999999999px ;汉 1 尺=575px;汉 1 丈=5750px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衡重每斤由 250 克增至 600 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 200 毫升增至 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 23 厘米增至 33 厘米以上。
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 6 铢为 1 分,4 分为 1 两 《晋书·律历志》:“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 , “公私悉用大者” 、 “内外官司,悉用大者” ,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 、 “调钟律” 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至宋代,折 1 两为 10 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 10 进制16 两为斤宋代和其以後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一致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变化不大,每斤近似 600 克,沿用到 1949 年现在大陆中药计量把 1 斤定为 500 克,1 两为 30 克1 升为 1000 毫升1 尺为 825px中医方药用量,宋以前用汉制,宋代和宋代以後用宋制(接近今制) 六、汉制药量的折算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剂量(1 两=15 克) ,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 1 升,今用 200 毫升称重约 180 克;半夏半升=50~60 克;五味子半升=30 克;厚朴 1 尺(中等厚,宽 3.5 厘米,长 23 厘米)=15 克。
以数量计量的药物,可直接用原数量(如大枣、乌梅) ,需称重者,可按原数再称重如杏仁 100 枚=40 克、桃仁 100 枚=30 克、枳实 1 枚=18 克、附子 1 枚=10-25 克、大附子=30 克,野生乌头 1 枚=5克七、经方药量实际应用麻黄 3 两=45 克;桂枝 2 两=30 克 ;甘草 1 两=15 克;杏仁 70 个=28 克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一次治疗量实为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也称一服一服就可以达到汗出病差的目的今天应当用经方的一次治疗量方便的方法:以当地常用药的常用量为基准,以经方各药计量比例做参照八、经方药量变化规律因人制宜:如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 ,三物白散、四逆汤都有强人、羸人用量不同因病制宜:相同的病证,病邪的盛衰强弱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药量使用上做到药证相当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因药后反应增减药量:如十枣汤证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理中丸,日服三四丸,夜服二丸,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汉 制宋 制1 石(读 shi,在后来读 dan)=四钧=29760 克1 石 = 120 斤=70800 克1 钧=三十斤=7440 克1 斤 = 16 两=590 克1 斤=248 克1 两 = 10 钱=36.9 克1 斤=16 两1 钱 = 10 分=3.69 克1 斤=液体 250 毫升1 分 = 0.37 克1 两=15.625 克;1 两=24 铢1 升=液体 200 毫升1 合(音 ge)=20 毫升1 圭=0.5 克另外: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 590 克左右。
直至 1929 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 590 克一斤改为 500 克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 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 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 590÷16÷10,1 钱约等于 3.69 克(3.6875 克) 亦有人考证:从明代到 1979 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 595÷16÷10,1 钱约等于 3.72 克(3.71875 克) 1979 年 1 月 1 日之后,中药行业亦开始统一米制1 斤 = 10 两=500 克1 两 = 10 钱=50 克1 钱 = 10 分=5 克1 分 = 0.5 克1 龠(yue)=10 毫升1 撮=2 克1 方寸匕=金石类 2.74 克1 方寸匕=药末约 2 克1 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 1 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 克一钱匕=1.5-1.8 克;一铢=0.65 克一铢=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 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 克葶力子一升=60 克吴茱萸一升=50 克五味子一升=50 克半夏一升=130 克虻虫一升=16 克附子大者 1 枚=20-30 克;附子中者 1 枚=15 克强乌头 1 枚小者=3 克;强乌头 1 枚大者=5-6 克杏仁大者 10 枚=4 克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瓜蒌大小平均 1 枚=46 克枳实 1 枚约 14.4 克石膏鸡蛋大 1 枚约 40 克厚朴 1 尺约 30 克竹叶一握约 12 克1 斛 = 10 斗=20000 毫升1 石 = 2 斛=100000 毫升1 斗 = 10 升=2000 毫升1 斛 = 5 斗=50000 毫升1 升 = 10 合=200 毫升1 斗 = 10 升=10000 毫升1 合 = 2 龠=20 毫升1 升 = 10 合=1000 毫升1 龠 = 5 撮=10 毫升1 合 = 100 毫升1 撮 = 4 圭=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2310 厘米1 丈 = 10 尺=355 厘米1 丈 = 10 尺=231 厘米1 尺 = 10 寸=35.5 厘米1 尺 = 10 寸=23.1 厘米1 寸 = 10 分=3.55 厘米1 寸 = 10 分=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