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卷.doc
16页海口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7高三上·鞍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构思到成文的距离构思从何而来 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主要运用想象,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正是现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概念的特点刘勰所说的“神思”,也就是我们现在创作中讲的灵感,主要从哪里而来呢?当然就是想象然而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在论想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他认为在构思中想象不能凭空产生,也不是离开客观事物的主观空想,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一种互相渗透,物我交融神与物游”抓住了构思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精神始终与外物一起活动构思中的“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当作家在“神思方运”之时,就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不过,在有了构思之后,作家在进行的创作的时候,却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得表达不能“言尽其意”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词不达意”。
刘勰也意识到了仅仅只有想象,亦即“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的,“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无论思绪在脑海中怎样翻飞,波涛汹涌,但是要付诸笔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万途竞萌”之时,却“难归于一”,或者“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使心折”的现象下笔之前踌躇满志,作品出来之后觉得和心中所思的大打折扣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思如泉涌,下笔却无神的境况刘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意”是处在观念里的形态,是虚的,所以容易出奇出新;但是语言表现而是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所以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是构思和传达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意是由思产生的,言是由意产生的,但是他们之间是很有独立性的,这里的重点在于意和言之间的关系疏密之间,大相径庭密就是语言表现的自如贴切;疏则是言和意之间差之千里刘勰强调了创作中语言表现功力的修养,而不在于临机的冥思苦想范文澜先生注释《文心雕龙》时,说道“‘或理在方寸’,以下指‘疏则千里’而言,夫关键将塞,神有遁心,虽穷搜力索何益若能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则机枢常通,万途竞萌,正将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又安见其不加经营运用之功耶就正是说的这种状况从构思到创作成文,作家们要经历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层面的活动过程,还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历练。
任何思维活动都要借助媒介来将自己表达出来,艺术构思完成后,作者要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意象传达出来,没有不依赖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思想活动作为艺术思维的想象活动本就是一种极复杂的心理现象,刘勰在列举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实例时指出:“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认为作家行文构思,或快或慢,一方面是基于个人才能禀赋和构思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与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对于这些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不管作家的写作会出现怎样的分歧,上面描述的“词不达意”等状况却仍然是存在的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有赖于作家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悟;名师点悟,不如阅人无数”最后还是要落脚到作家个人自身的积累上来作家个人的阅历再经过艺术的加工,合理运用想象,才能在创作的时候游刃有余刘勰也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四句,就是申明了这一要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刘勰所说的“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并不是要人无所用心,轻易落笔,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
相反,作家只有积年累月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写作的时候从容不迫,直抒胸臆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文学创作中,构思全部从想象中来,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B . 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即可印证这一点他认为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需要互相渗透,无我交融C . 在创作时,作家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词不达意”的困难,刘勰也意识到了仅有“神思”是不够的,容易出现想象奇特表达难巧的困难D . 刘勰强调了创作中语言表现功力的修养,范文澜先生很赞成这一点,认为如果能够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方法,就能够“机枢常通”2)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构思中“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神思方运”之时,作家想到登山,山色蕴含了他的情感,想到观海,海景洋溢着他的情感B . 作家们构思创作成文要经历的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层面的活动过程,还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历练,空有想象是不够的C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家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是解决写作时“词不达意”等状况的关键。
D . 作家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需要用心,只要积年累月的辛勤努力,就能在写作的时候从容不迫,直抒胸臆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写作时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思如泉涌,下笔却无神的境况,所以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有相当大的难度B . 任何思维活动都要借助媒介来将自己表达出来,没有不依赖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思想活动C . 最佳想要在创作的时候游刃有余,需要个人的阅历再经过艺术加工,合理运用想象D . 创作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作家行文构思的速度,收到个人才能禀赋和构思的方式,及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的影响2. (20分) (2017高二下·丹徒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槐树下的战争老舍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
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
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怎么啦?”他急切的问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1) 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2)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3)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4) 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3. (10分) (2017高二下·蕲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沈从文的眼泪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
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这不是个人的小资的伤感,而是大爱和大恨一个民族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9月9日,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婚纪念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这天是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两件大喜事,像中国传统的双喜字,喜上加喜,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又怎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这不平静的夜呢?面对滇池,阳光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群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大自然清洗了淤积的痛苦,一缕雾岚,一朵阳光,扑面的风儿,把沈从文牵往远方眼前流动着逃难的日子,在天津,在烟台,在济南,在武汉,在常德,在昆明,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大好河山沉沦在战火硝烟的背景里,沈从文记住的情景,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不是文字所能录下的想起了家乡,想起亲人,沈从文的眼泪流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