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忽必烈改制教学教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zussh****1496
  • 文档编号:271876442
  • 上传时间:2022-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8课 忽必烈改制六. 【课前预习】1.忽必烈改制的宣言是什么改制的主要观念是什么由此总结他改制的原因是何故2.思考:“汉法”是指什么?“旧制”是指什么二者之争的实质是什么3.忽必烈即汉位以后,政体更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方案是什么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注意自己分类掌握)4.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注意“本”的特征)这些措施与整体更新有何关系?七. 【课堂自主学习】(1).思考: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因、内容、结果,影响上的异同点?(2).课本P57页中“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志”一句,可以给你什么启示?(3).根据P58页忽必烈将元朝人分四等以及“誓俭草”的史实,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在改行汉制和维护蒙古贵族利益上的做法?(4).由课本中蒙古贵族的墓葬你可以得到什么有效信息?(5).阅读课后P61页的《解析与探究》相关材料,完成材料后的2个问题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

      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1、原因: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2、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3、具体内容:(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B、设澎湖巡检司C、开发云南行省(3)兵民分治(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4、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1、主要措施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能力训练 1、“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 A 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 B 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 C 是否加强中央集权D 是否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 2、下列关于元朝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B 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 C 御史台纵领全国军事 D 通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 3、由国家诏令编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是 A 《齐民要术 B 《考工记》 C 《农桑辑要》 D 《农政全书》 4、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中国近百年,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 B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 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文化 D 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 5、元朝在中央设立的中书省,其职能最相似于唐朝的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秘书省 6、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 屯田多少 B 编写农书 C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D 农桑兴废 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有效的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理的是 A 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 元朝的民族融合 9、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 B 秦、隋 C 秦、元 D 唐、元 10、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A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 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1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1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3、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管辖的是:A陕西 B山西 C甘肃 D湖北14、我国东北地区元朝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15、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的管辖了辽阔的地区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1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雄才大略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17、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A三国 B 隋朝 C元朝 D清朝1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19、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A维护国家统一 B制造民族分裂 C种族压迫 D阶级压迫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自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

      ……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群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 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变为牧场 没有采纳2) 材料二中“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机构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3) 材料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倒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4) 材料二、三的措施对蒙古产生了什么影响?加速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汉蒙民族融合21、元朝建立初期,存在着“汉法”与“旧俗”之争结合史实及所学知识回答: (1)“汉法”与“旧俗”分别指的是什么?“汉法”指的是汉族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

      (2)忽必烈采用“汉法”是否顺利为什么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采用汉法损害了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3)元朝采用“汉法”有何影响? 汉法的采用是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答案 1A 2A 3C 4C 5A 6D 7C 8A 9C 10D 11D 12B 13B 14A 15C 16C 17C 18A 19D 相同:1.整顿吏治 孝文帝制定俸禄制度;忽必烈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2.重视农业 孝文帝实行屯田制和三长制;忽必烈推广棉花种植,兴修水利设施;3.目的相同 为了加强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治不同:孝文帝:1.推行汉化政策改汉姓,鼓励通婚,该汉服;2.迁都洛阳 忽必烈:1.加强军事改革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政策,使军职不得干民事;2.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政治上的待遇和经济上的负担,都有不同的规定 答案补充 性质相同: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都属封建性质改革孝文帝改革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3、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出现了统治危机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忽必烈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2、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