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第7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学案.doc
13页第7讲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考点1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概念阐释]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轻巧识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覆,天必田材,而况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李贽《明灯道古录》史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专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做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2)史料二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3)史料三中“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提示] 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提示]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史论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
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导学号:61600029】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A [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会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了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2.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 D.学风的转变 D [明人讲学呈现的现状与政治迫害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明朝人讲学并未呈现具体的时间(明朝整体是稳定和统一,明朝末年动乱),故B项错误;明人讲学“不以《六经》为根柢”,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推行八股取士,所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可知反映的是空谈的学风,故D项正确]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D [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找不到君权产生原因的分析,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导学号:61600030】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 [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2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清时期的科技1.《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二、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小说时期成就明朝长篇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短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2.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3.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2)清代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选修融会]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选修4)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了上千种药物,配有1 000多幅插图,体系先进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早了一个半世纪 (4)达尔文曾将《本草纲目》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史料一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元]倪云林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鲁迅评论了小说体裁不断完善,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人情派”以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最为典型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3)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画景为主这种说法正确吗?结合史料二试加以分析说明[提示] 不正确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