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ocx
8页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刘 义(绵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绵阳621000)摘 要:非主流文化消极、叛逆的行为导向模式时常被大学生崇尚者习惯性地应用到职业认识和职业评价中,导致其在认识和处理职业价值观核心问题时,出现认识偏差和行动偏失,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到崇尚群体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还会对其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的间接影响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在分析大学生中非主流文化现象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找准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对其采取恰当的教育引导策略Keys:非主流文化;职业价值观;就业教育G412 :A :1674-5884(2014)01-0054-03 非主流现象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或主流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给予极大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非常规的文化体验,是一种具有小众文化价值倾向的行为偏好崇尚非主流文化的主要是80后、90后的青年群体,尤其以大学生居多由于非主流文化倡导消极、叛逆的行为模式,在形势复杂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特定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条件下,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扩散必将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
1 大学生中非主流现象产生的背景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他们所崇尚的特定文化(文化追求、精神追求等)既决定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又必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探讨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首先应从价值观角度分析非主流现象的产生背景1.1 非主流现象的产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在分享改革红利中出现了利益博弈,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社会价值评价日趋多元化,青年价值认识中遭遇了空前的困惑和迷茫社会弱势群体极度缺乏归属感的价值失衡心态与强势群体高度推崇物欲的价值认识截然对立,它们正从两个极端冲击着社会传统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社会冲突、拼爹就业、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现象频发强烈冲击大学生的眼球,在特定范围内,比如部分网民的“小圈子”中,逐步认同当前已步入一种“无公信社会”[1]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使公众价值评价更加复杂,人们难以为某些社会现象的合理存在找到公信的理由这为倡导标新立异、背弃主流、极端突出自我的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理由”1.2 网络对非主流现象在大学生中的产生和扩散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信息时代网络高速发展,网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当代大学生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
网络活动在大大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也使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多元文化,有助于培养主体意识和言论自由观念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使90后大学生对“教科书”公信力的认同大打折扣,教育在价值引导上难以达到过去传统的“一言堂”式的“灌输效果”网络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将主流的、权威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认识“传输”给学生,强调组织引导的过程和效果,而网络活动自身是相对分散的,是一种无领导性的非组织型活动,任何参与者在网络活动中都习惯于把自己视为活动的主宰者,这一点特别迎合了在“封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需要网络的虚拟性困惑着不少大学生,使其价值观变得虚无,同时非主流文化又披着“标新立异”的外衣,迎合了这种填补价值观缺失的需要非主流文化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网络进行传播和扩散的,因而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渗透面是比较广泛的1.3 非主流现象的产生受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环境优越,较早些年大学生见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更快,但同时其思维驾驭能力和思想鉴别能力又相对不足,在受到各种刺激时容易偏失方向在行为模式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排斥各种社会规范的限制与制度的约束,喜欢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随时强调“自我”的存在,有时甚至为此而好走极端。
非主流文化正好具备这些特征,因而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强烈需求,受到其追捧2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对大学生群体来讲,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影响最直接非主流文化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范围不大,但它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大2.1 从影响的方向看,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1)积极影响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思想前卫、思维活跃、纳新意识强,在大学生活中,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擅长化解大学生活中的压力,对最新的职业信息敏感,善于开辟全新的就业领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突出强调自我价值,使其迎战职场更加自信[2]2)消极影响一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排斥和对社会公众职业目标的抵触,使其忽视现代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过度强调不切实际的“自我实现”,必将导致其求职过程中因难以适应和融入当前职业环境,而深陷自我实现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二是由于存在职业认识误区,个人职业评价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个人难以在职业发展中实现所期待的自我价值,美好的职业愿景受现实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加剧个人与社会矛盾,使其在对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上陷入“恶性循环”[3]。
从总体上看,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2.2 从影响的内容看,有认识上的影响和行动上的影响(1)认识上的影响非主流文化总体上是排斥社会主流和大众文化的,主张凡是与社会、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对立的,就是值得崇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崇尚者个人自我意识的盲目增长,产生过度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导致其在择业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取向,缺乏适度的职业认识和合理的价值评价,容易导致其对主流价值取向产生误解,形成不切实际的所谓职业发展目标,陷入职业发展的误区此外,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追求个性,质疑权威,消极厌世的态度和叛逆性格不仅不利于他们适应职场、融入社会,还增加了他们的求职难度,不利于其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甚至还将误导其采取消极的求职态度和选择逃避现实的畸形职业发展路径2)行动上的影响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过度追求个性,排斥社会规范和约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些特点使其难以把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与长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他们在职业价值观因素中突出了个性自由独立、追求新意、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等短期要求,却忽视了社会需要、人际关系、自我成长、工作环境等个人职业发展的长期要素,而正是这些满足长期发展需要的因素决定其职业价值观是否具备现实条件,能否取得成功。
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追求个人至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难以赢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不能带给他人以成长、发展或福利,难以在工作中获得成功体验,难以获得社会认可的个人成就感,个人也难以在工作中找到期盼的归属感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的这类职业行为倾向,按照职业价值观量表的构成结构来分析,就是比较注重内在价值维度中的部分因素,而容易忽视外在的价值维度和外在报酬维度,从而使其缺乏现实基础其结果必将导致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难以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较强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在求职中难以实现满意就业,在将来的工作中也难以获得工作成就感从长远来看,这类大学生步入职场后,一些非主流倾向时常被现实环境和工作需要所消减,必将逐步回归社会大众职业价值2.3 从影响的范围来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崇尚既对崇尚群体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非崇尚群体的其他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产生了一定的间接影响在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方面,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群体来讲,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已集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为一体只不过非主流文化与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学校和家庭教育所倡导的方向相反。
所以,非主流文化对其崇尚群体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对崇尚群体在认识和行动上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非主流文化的崇尚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认识困惑、消极厌世的生活态度和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度膨胀,若任由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扩散和蔓延势必会对校园文化产生较大的干扰和影响非主流文化在职业决策中的消极价值导向,可能通过青年人交往中常有的“羊群效应”影响其他大学生群体,使其产生职业价值观认识误区,从而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部分非主流文化崇尚者可能以自己的言行创造一种带有灰色潜流的不健康的“宿舍文化”,再通过在宿舍中长期潜移默化的交流,渗透并扩散影响到其他学生,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3 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调整加剧,多元思潮和各种所谓亚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观处于不断重构和复杂变迁中多元开放的社会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的多种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被多种文化样态包围、冲击和浸染,难以自我选择、自我界定,也难以形成具有某种普适性的价值认同[4]我们应认识到部分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崇尚是价值观变迁、社会结构整合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首先,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和方向上,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原则,在尊重多元化发展选择的同时,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现实条件的职业价值认识进行必要的纠正,调动其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自觉性,把个性的充分发展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在积极的社会参与中实现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5]其次,在职业价值教育的重点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风险教育,促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增强个人职业价值重构能力[6]应将其善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为人先等方面的积极职业素养引导到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上来,做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做到职业目标与现实条件的统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理性择业”“务实竞争”的正确职业价值态度实现个人的职业梦想和人生价值再次,为防范消极影响,还应对崇尚非主流文化的大学生加强职业价值理论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其培养独立意志,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抗压御险的能力,合理抵御各种亚文化思潮的干扰、冲击和侵蚀,正确对待西方“新思潮”和网络“小众文化”的个性猎奇思维的渗透,矫正在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认同上出现的偏差,走出职业价值认识的迷茫和困境,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认识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职业梦想。
Reference:[1]金 飞.文化多元视阈下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9):36-37.[2]刘 妍.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7(8):117-118.[3]张存库.转型期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及其背景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2):54-55.[4]王洪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个人与群体关系[J].学术界,2012(4):20-21.[5]赵秋静.大学文化价值认同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1):94-95.[6]叶 燕.浅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论坛,2010(29):236-237.(责任校对 朱正余)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