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大学生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5篇1200字.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5961103
  • 上传时间:2021-09-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5篇1200字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既是一部环境意识理念创新史,又是一部环境国际合作和交流史   环境国际合作和交流制度化创新已经走过了40年回顾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第二十六条第七款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机构职责是“组织和协调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1972年6月,中国派员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多边环境外交的新纪元,也是新中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大会成果深刻改变了“工业污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传统观念,开启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技术和理念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的大门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份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1988年设立了独立运行的副部级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集中提出的“三大环境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等,既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创新奋进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环境领域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了国外环境保护理念,从80年代起则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成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会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推动中国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此后不久,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在1998年机构改革之际,原副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局被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2年9月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WSSD)后,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7年,生态文明理念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即环境保护部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既是全球环境治理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地位逐步提高的写照。

      从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者和引领者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举措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和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要坚持环境友好 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等,体现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   今年是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成立31周年1989年底,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对外经济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FECO,简称“外经办”)成立,主要负责国外技术援助项目管理1997年5月,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外经办“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负责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 履约项目资金 双边援助资金及其他对外环境合作事务的管理工作。

      2019年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原东盟中心两个司局级机构进行融合重组,改制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成为生态环境领域承担国际合作任务技术支撑服务的唯一“国家队”   我从事生态环保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已超过20年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同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同祖国的生态环境事业休戚相关,同祖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休戚相关作为环境外交领域技术支撑服务团队的一员,在投身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 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推进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明确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国办发〔2020〕13号,以下简称《方案》),从生态环境规划制度制定 生态环境监测执法 生态环境管理事务与能力建设 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领域其他事项等5个方面,界定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方案》的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立权责清晰 财力协调 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意义重大。

      总体来看《方案》具有三大特色:   一是管理类事项由中央和地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事权和支出责任   《方案》中管理类项目划分四个大类:生态环境规划制度制定 生态环境监测执法 生态环境管理事务与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领域其他事项管理类事项由中央和地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事权和支出责任,事权范围具有明确边界,职责划分相对清晰,两者存在衔接之处,但基本无重叠交叉   例如,“将国家生态环境规划 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重点流域海域生态环境规划 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制定,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将其他生态环境规划制定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以上同样都是研究制定规划,事权性质相同,差异在于规划范围不同 影响程度不同   除生态环境规划制度制定以外,对生态环境监测 执法检查 督察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 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辐射安全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环境信息发布 研究制定生态环境领域法规和政策 标准 技术规范等其他管理类事项,均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二是根据污染防治项目受益范围不同确定中央事权 地方事权 共同事权。

        污染防治项目受益范围包括全国性的 跨区域性的和地区性的,中央和地方污染防治事权划分应与其受益范围相对称全国性污染防治项目,应由中央政府负责;体现中央战略意图 跨区域的污染防治项目,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其他地方性污染防治项目,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依据上述原则,《方案》将跨国界水体污染防治确认为中央财政事权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长江 黄河等重点流域以及重点海域 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等事项,确认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将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化学品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地方性大气和水污染防治 噪声 光 恶臭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事项,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   三是适度强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更高一级政府对污染防治项目的支出责任   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对属于中央并由中央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权,原则上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对属于地方并由地方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权,原则上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即便完全由地方组织实施,原则上也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

      《方案》对于支出责任划分基本坚持了上述原则,但适度强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更高一级政府对污染防治项目的支出责任   例如,《方案》将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化学品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地方性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确认为地方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这表明即使上述污染防治项目属于地方事权,但中央财政仍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支持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绿色释放更多红利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话题,备受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 实现全面小康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署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直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 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如同一面广角镜,折射出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理念,照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 国家强盛 中国美丽的大局观 整体观,见证对子孙后代负责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关键进展,“十三五”规划涉及环保的9项约束性指标,有7项已提前超额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示出巩固成果 夯基固本的施政方略按照党和国家部署,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瞄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治理 加紧攻坚,不仅可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也将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打下坚实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过去5年,中西部22个省区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26万亿元,生态扶贫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林草植被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实现全面小康 全民健康,建设健康 宜居 美丽家园是一个重要体现要通过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 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等举措,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就一定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中华大地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环境更优美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精准科学依法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对象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健全源头预防 过程控制 损害赔偿 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源头预防的基础性制度地位。

      环境影响评价是防范和减缓政策制定 相关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及重大影响的有效制度工具,是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可持续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来看,环评制度是各地各部门都应该执行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包括政策 规划和项目三类,前两类又合称为“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没有政策环评的规定规划和项目两类评价对象,在“放管服”的背景下和”精准 科学 依法治污”的新要求之下,也亟须分类优化调整,其中规划环评由规划制修订部门制定 实施,生态环境部门有建议 修改和审查权;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在全国几十个市和上百个县区,已转交给综合审批部门审批,并不仅是生态环境部门的权限   科学优化项目环评分类   环评审批不仅包括项目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批复,还规定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要求,这些措施要求又因项目 所属行业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的要求不同而不同因此,要提高环评审批行政许可的格式样本化和标准化水平,应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评价内容上,进行分类优化调整   一是探索对中小型项目环评“承诺审批”的规范化经过多年的环评工作实践,大多数中小型项目,特别是报告表和登记表类别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规范化的要求。

      同时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要求这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