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教学反思.docx
15页公开课《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教学反思【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教学反思(共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篇1:公开课《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教学反思公开课《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教学反思我这节公开课的题目是《立体几何vs空间向量》选题背景是必修2学过立体几何而选修21又学到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总想用旧方法却解体忽视新方法的应用,没有掌握两种方法的特征及适用体型导致做题不顺利针对此种情况,我特意选了这节内容来讲整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这一原则,把学生分成两组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强的这一特点,采取竞赛方式通过具体例题来归纳分析概括两种方法的异同及适用体型最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掌握在能力和意识上有所收获那么这节课我最满意的有以下几个地方(1) 学生的参与这节课的主讲不是我,是学生我要做的是设置问题和激发兴趣至于整个分析过程和解决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节课二班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强,参与面大,在课堂中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平等的交流2) 学生的创新这一点是我这节课的意外收获在求一点坐标时,我用的是投影而该班周英杰同学却利用的是共线,方法简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该班的徐汉宇同学在两道中都提出了不同的做法有其独特的见解可见学生真的是思考了,我也从中获益不少真的是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他回报你以惊喜3) 学生的置疑林森同学能直截了当的指出黑板上的`错误而且是一个我没发现的错误这一点是我没想到的.这说明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善于观察也说明了我们的课堂比较民主,学生敢于置疑.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表扬.我不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题量的安排5道题虽然代表不同的类型. 但从效果上看显得很匆忙.每道题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不是很长,我觉得要是改成4道题.时间就会充裕效果就会更好些.(2) 课件的制作立体几何着重强调的是空间想象力,如果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图形学生会有不同发现.比如徐汉宇同学的不同做法.需要对图形旋转.如果让他上黑板做图时间又不够.我想不妨让他画好图后用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效果会更好.(3) 总结时间短这节课的主题是两种方法的比较和不同方法的适用题型,后来的小结时间不够.这和我设置的容量大.有直接关系.没有突出主题.我想不如直接删掉一道题.空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谈谈心得体会.自己找找解题规律应该会更好.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我的心路历程.每次上公开课都能发现新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我变得成熟,完善,我很珍惜每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它使我理智的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篇2: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练习题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练习题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 ,m为pc上一点,且pa∥平面bdm.(1)求证:m为pc中点;(2)求平面abcd与平面pbc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2.如图,平面 平面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 =bc= 4,四边形abde是直角梯形,bd∥ae,bd ba, , ,求直线cd和平面odm所成角的正弦值.3.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 acbd,垂足为h,ph是四棱锥的高,e为ad的中点.(1)证明:pe(2)若apb=adb=60,求直线pa与平面peh所成角的`正弦值.4.如图,在直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acbd,bc=1,ad=aa1=3.(1)证明:ac(2)求直线b1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5.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是ab,bb1的中点, aa1=ac=cb=22ab.(1)证明:bc1∥平面a1cd;(2)求二面角d-a1c-e的正弦值.6.如图,在圆锥po中,已知po=2,⊙o的直径ab=2,c是 的中点,d为ac的中点.(1)证明:平面pod平面pac;(2)求二面角b-pa-c的余弦值.7.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2,ab=1,点n是bc的中点,点m在cc1上.设二面角a1-dn-m的大小为.(1)当=90时,求am的长;(2)当cos =66,求cm的长.8.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以顶点a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为1,且两两夹角为60.(1)求ac1的长; (2)求bd1与ac夹角的余弦值.篇3:空间向量对立体几何教与学的影响空间向量对立体几何教与学的影响作者/ 杨国栋摘 要: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这一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空间向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但是容易造成空间向量就是“万能”的思想,很多学生完全放弃了传统的综合法,试图通过空间向量的方法来解决一切立体几何问题篇4:空间向量对立体几何教与学的影响一、空间向量的引入增加了立体几何教学的内容空间向量的引入丰富了立体几何教学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理念变化以及课程内容改变两个方面1.在课程理念方面新课程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学生自我的“再创造”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正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表现,空间向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知识,直接利用向量的方式提出问题为学生解答立体几何题目提供了新的解题方法这就密切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空间向量的引入,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在教学内容方面空间向量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纳入教材当中,涵盖了空间向量的定义和原理、线性运算、直角坐标运算、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的应用等方面,这丰富了立体几何的教学内容。
二、空间向量的引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空间向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体现在向量的.特征上一方面,向量是代数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这就丰富了运算形式,也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形式以运算为载体,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就可以对问题进行实际的运算、证明以及演绎另一方面,向量又是几何的,因此可以直接描述、想象、替代向量中点、线、面等对象,并可观察到各研究对象之间的基本关系这就为一些计算能力比较强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解题提供了新的出路,降低了其学习的难度例如,证明以⊙o的直径ab为一边的圆内接△abc是直角三角形图略,也就是求证∠bac是直角)因此ab⊥ac,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三、空间向量的引入降低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向量的引入,为学生解答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空间向量的引入削弱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向量的引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密切了代数与几何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但是容易造成空间向量就是“万能”的思想,很多学生完全放弃了传统的综合法,试图通过空间向量的方法来解决一切立体几何问题运用空间向量来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思路的推广还需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1.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筛选出与该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空间向量的学习中,可采取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建立知识的网络化,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如,在学习“空间向量”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复习近平面向量和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相交、异面,空间两个向量的关系?(2)空间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空间中两个平行向量确定一个平面?(3)空间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空间中两个不平行向量确定一个平面?再如这一例题,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b1b=2,求异面直线bc1和a1c所成的角(图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bc和b1c1的中点m和n,然后利用底面三角形的高ma、侧棱mn以及底面三角形的边对mc这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将空间向量运用于具体的数学习题中。
2.在学习空间向量的同时不可忽视综合法虽然空间向量确实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综合法的运用也至关重要,综合法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空间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使用空间向量时,首先要注重一题多解要教授学生不能一味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灵活多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空间向量法与综合法教学的平衡性,要精心编制和选择恰当的例题和习题,特别是挑选一些利用综合法解答更为便利的立体几何习题,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使用综合法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实现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这一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空间向量引入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于摆脱“形到形”这一传统综合法,丰富解题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在运用空间向量时,也不能一味地突出其优势,要重视其缺点,与综合法并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黄长春利用空间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2]刘福亮。
向量法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妙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篇5:公开课《共面向量定理》教学反思公开课《共面向量定理》教学反思11月29日,我在学校大型教研活动《我与课改共成长》中上了一节公开课,并有幸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毛老师的指导,获益匪浅这节课能圆满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为了帮我上好这节课,我们数学组从组长到普通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刘主任、几个组长和高二备课组的几个老师从设计教案开始,每个细节,每个环节帮我出主意、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并为我提供各种方便,章老师更亲自帮我修改教案和课件在试上时,蒋校长、季校长都到场听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节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体验数学在结构上的和谐性领悟数学研究方法的模式化特点,感受理性思维的力量2、新课改关注教学理念,关注教师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注重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学习轻松自由乐趣无限的“数学环境”;注重让班级中的全体学生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