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牍隶书【传统汉碑与简牍隶书的形式差异】转正总结 教育.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简牍隶书【传统汉碑与简牍隶书的形式差异】 转正总结 教育 清末民初两汉简牍隶书尚未大量出土之前,由于人们无法见到汉代人的墨迹,学习汉隶者都从汉碑石刻入手,特殊是汉碑中的庙堂巨制,诸如《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等然而,历来学汉碑者好像都无法到达汉碑的高度究其缘由,不难发觉,历来学汉碑者与汉代人的真实书写之间有着很大的隔阂撇开刻工或精细或简率的技术不管,后人学习所用的拓本,尚要经过椎拓、装裱等工序,碑刻的字与墨迹总有肯定的距离故而米芾有“石刻不行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需真迹观之,乃得趣〞的言论 以米芾为代表的书家反对学习石刻上的文字,主要是因为石刻文字经过几道工序后,已无法反映出真实的笔法直至两汉简牍帛书大量出土,汉代人书写的真实笔法才第一次直接呈如今人们眼前现将简牍隶书成熟时期所表现的一些基本笔法与典型汉碑进行对比,从中探究一些二者的形式差异 从出土的汉简来看,迟至西汉晚期,汉代隶书已在汉代人日常书写的简牍中完全成熟这一时期的简牍隶书,一改西汉早期波磔作纵势的书写,而完全取横势,每个字基本上都呈扁阔状,左波右磔都较其他笔画丰肥。
这些汉简虽个人风格不一,但其转折处笔锋转换方折,波磔充分向左右拓展,恣意地显示出毛笔提按粗细改变的柔畅伸展这些特征在直到东汉末期的日常手书中都有表现,并作为铭石书而沿袭使用 图1为西汉成帝时期的武威《仪礼》汉简,书手有着高超的书法修养,其结体左敛右舒,中心偏向于字的左侧,顾盼生姿,笔画轻纤而不脆弱,粗细改变,飘洒流淌这与东汉碑铭石刻〔图2,《史晨碑》〕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二者的对比〔图3〕来看,由于简牍在书写时运笔速度较快,一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致使一些撇、钩、折等笔画类似于后世的楷书或行书 这些毛笔运动所表现的笔法,在汉隶碑刻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一些端庄的丰碑巨刻中的隶书,如《史晨碑》,“撇〞的收笔都是留驻稍顿藏锋,或渐渐丰肥,最终顿笔趯走其中类似于楷书的“钩〞几乎没有,“捺〞的收笔大多要微微上翘,而“折〞也是中锋重新起笔搭接,与简牍顿笔不类这些种种的不同,正反映出汉简牍书法在传承笔法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笔法与后来中国书法以二王为主流的笔法息息相联 在学习汉碑隶书方面,清代碑派书家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高于汉以后的其他各代书家,这主要在于清代碑派书家是从二王樊篱之外另辟蹊径他们将汉代碑刻由笔法与刀〔凿刻〕法相结合的形态,包括千百年来风雨剥蚀的痕迹进行描摹,以由此形成的生拙笔法和古朴气息来作为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书写的原始美与质朴美。
清代碑派书家的笔法与汉简书法的笔法是差距较大的,但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路,无论师笔师刀,都是大有新路可走的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