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6678480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年)游 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石 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 ?本文是 整理的石钟山记文言文 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 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 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 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文言文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4、 鼓:振动5、 搏:击,拍6、 洪钟:大钟7、 是说:这个说法8、 磬(qì 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 制成9、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10、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11、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12、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13、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14、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徐,慢15、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16、 尤:更加17、 铿(k e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18、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19、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20、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22、 适临汝:到临汝去临汝,即汝州 (今河南临汝)23、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24、 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 治安的官吏)25、 湖口:现在江西湖口26、 硿硿(k o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27、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28、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29、 磔磔(zhé):鸟鸣声30、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31、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32、 噌(ch eng )吰(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33、 舟人:船夫34、 罅(xià):裂缝35、 涵淡澎湃:波浪激荡36、 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37、 中流:水流的中心38、 空中:中间是空的39、 窍:窟窿40、竅(ku an )坎(k an )镗(t mg)鞳(tà): 竅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41、 向:先前42、 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记住书上的注释有 误有古汉语字典为证)43、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 (前522)铸成“无射”钟44、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一年(前561)郑人 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45、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 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46、 殆:大概47、 终:终究48、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49、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50、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 的由来)的缘故51、 陋者:浅陋的人52、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 (石钟山 得名的)原因53、 实:指事情的真相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 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 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 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 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 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 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 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 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 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 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至打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 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 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 ;山上宿巢的老鹰,听 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 ;又有像老人在山 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 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 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 不知它们的深 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 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 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 发出竅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 无射钟的声音,竅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 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 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 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 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 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石钟山记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 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 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 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1] [2]石钟山记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说明要认识事 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 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 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弓I起下文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 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正因为 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 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 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 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 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 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 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 “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 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 ;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 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 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 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 “笑”,一 “简”一“陋”作铺垫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 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 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 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 顺道考察石钟 山,正好借此释疑。

      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 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 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 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 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 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 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 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 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的大石所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 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 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 烘托 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 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 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 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 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 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 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 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 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 吰如钟鼓不绝”和“竅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 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 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 愉快的笑,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